《欧阳伯和墓志铭》原文及翻译
| | | 张耒 原文: 君欧阳氏, 讳发, 字伯和, 庐陵人, 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 淡薄无嗜好, 而笃志好礼, 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 号大儒, 以法度检束士, 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 君年十有五, 师事瑗, 恂恂惟谨, 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 益学问, 不治科举文词, 独探古始立论议, 自书契以来至今, 君臣世系, 制度文物, 旁至天文地理, 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 必刮剖根本见终始, 论次使族分部列, 考之必得, 得之必可用也。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 论事是是非非, 遇权贵不少屈下, 要必申其意, 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 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 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 以为君得文忠之学, 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 曹太后崩, 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 方赴临, 召君问其制, 君从容为言, 裹即奏用之。是时, 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 折中为天文书, 久未就, 而襄方总监事, 即荐君刊修。君为推考是非, 取舍比次, 书成, 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还都�, 所创立, 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 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 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 封寿安县君。男一人, 日宪, 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祜四年十一月甲子, 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 而宪来求铭。 (选自《张耒集》, 有删节) 译文: 老人家姓欧阳, 名发, 字伯和, 庐陵人, 是太子少师欧阳修的大儿子。他为人纯真朴实, 不欺骗人, 表里如一, 清静寡欲, 没有什么特别爱好, 只是专心一意爱好礼义, 在学习方面很刻苦。胡瑗掌管太学, 号称大儒, 用法律制度来检点约束士人, 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这时候他的父亲欧阳修已经显贵, 他年龄已15岁, 就拜胡瑗为老师, 恭谨温顺, 谨小慎微, 又完全能够讲解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年长以后, 学问大有长进, 他不钻研科举方面的文词, 只研究原始宇宙立“道”方面的原理, 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君臣世系、制度文物以及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学问他没有不研习的。他研究学问不致力于抄袭掠取他人的成果来应付眼前的需要, 一定刨根究底, 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论定编次, 分门别类, 对某一问题的考证一定要有所得, 获得的结果一定能够得到运用。唉!他的志向太宏大了。然而他与别人不随便合流, 论辩事理时肯定对的否定错的, (即使)遇到权贵也不稍微屈从退让, 关键之处一定表明自己的想法, 因此也不肯轻易尝试显示自己所拥有的看法, 人们也很少能真正了解他。他的死, 现在眉山的苏轼哭他, 认为他得到了他父亲欧阳修的学问, 与汉代蔡邕、晋代的张华属一样的。 他担任殿中丞时, 曹太后死了, 朝廷下诏书要求确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襄拿不定主意不能解决, 正要上朝, 召见他询问相关制度, 他不慌不忙地回答, 陈襄就上奏朝廷, 采用他的建议。当时朝廷正下达司天监讨论古代占问天象的书是否相同, 将调和综合为天文之书, 长时间不能完成, 而陈襄正总管这件事情, 就推荐他负责修订。他推求、考证正确、错误, 采纳、舍弃、比较、排序, 书写成后, 朝廷下诏收藏于太史局中。 他担任官职无论大�。疾徊萋始蚵�, 创立的东西, 后来的人不能更改。他写成的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等, 没写完的书还有十多部。 他的夫人吴氏, 是过去的丞相吴充的女儿, 被朝廷封为寿安县君。有一个儿子, 叫欧阳宪, 担任滑州韦城县主簿。有七个女儿。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 他被安葬在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他父亲欧阳修的墓旁, 他的儿子欧阳宪来请求我为他父亲写此篇铭。
相关练习:《欧阳伯和墓志铭》阅读练习及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