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李贽《童心说》原文和翻译

        李贽(明)《童心说》

        原文:
          龙洞山人叙《西厢》[1], 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 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 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 绝假纯真, 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 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 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 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 人之初也;童心者, 心之初也。夫心之初, 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 有闻见从耳目而入, 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 有道理从闻见而入, 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 道理闻见日以益多, 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 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 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 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 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 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 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 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 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 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 于是发而为言语, 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2], 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 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于章美也, 非笃实生辉光也, 欲求一句有德之言, 卒不可得, 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 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 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 非童心自出之言也, 言虽工, 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 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 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 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 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 则假人喜。无所不假, 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 矮人何辩也[3]。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 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 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 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 则道理不行, 闻见不立, 无时不文, 无人不文, 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4], 文何必先秦, 降而为六朝, 变而为近体[5], 又变而为传奇[6], 变而为院本[7], 为杂剧, 为《西厢曲》, 为《水浒传》, 为今之举子业[8], 皆古今至文, 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 更说什么六经[9], 更说什么《语》、《孟》乎[10]! 
          夫六经、《语》、《孟》, 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 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 又不然, 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 记忆师说, 有头无尾, 得后遗前, 随其所见, 笔之于书。后学不察, 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 决定目之为经矣, 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 要亦有为而发, 不过因病发药, 随时处方, 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 迂阔门徒云耳。医药假�。侥讯ㄖ�, 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 乃道学之口实[11], 假人之渊薮也, 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注释: 
          [1]龙洞山农:或认为是李贽别号, 或认为颜钧, 字山农。《西厢》指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 
          [2]见:通“现”。 [3]矮人何辩:这里以演戏为喻, 矮人根本看不到, 就无法分辨了。 
          [4]《选》:指萧统编的《文选》, 又称《昭明文选》。 
          [5]近体:指近体诗, 包括律诗和绝句。 [6]传奇:指唐人的传奇小说。 
          [7]院本:金代行院演出的戏剧脚本。 
          [8]举子业:指科举考试的文章, 也就是八股文。 
          [9]六经:指儒家的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 
          [10]《语》、《孟》:指《论语》、《孟子》, 《四书》中的二种。 
          [11]道学:指道学家。 
          【译文】龙洞山农在为《西厢记》写的序文末尾说:“有识之士不以为我还有童心的话, 就知足了。”童心, 实质上是真心, 如果认为不该有童心, 就是以为不该有真心。所谓童心, 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 绝对真诚的本心。如果失掉童心, 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 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 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 
          儿童, 起人生的开始;童心, 是心灵的水源。心灵的本源怎么可以遗失呢!那么, 童心为什么会贸然失落呢?在人的启蒙时期, 通过耳闻目睹会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 长大之后, 又学到更多的理性知识, 而这些后天得来的感性的闻见和理性的道理一经入主人的心灵之后, 童心也就失落了。久而久之, 做得的道理、闻见日益增多, 所能感知、觉察的范围也日益扩大, 从而又明白美名是好的, 就千方百计地去发扬光大;知道恶名是丑的, 便挖空心思地来遮盖掩饰, 这样一来, 童心也就不复存在了。人的闻见、道理, 都是通过多读书, 多明理才获得的。可是, 古代的圣贤又何尝不是读书识理的人呢!关键在于, 圣人们不读书时, 童心自然存而不失, 纵使多读书, 他们也能守护童心, 不使失落。绝不像那班书生, 反会因为比旁人多读书识理而雍塞了自己的童心。既然书生会因为多读书识现而雍蔽童心, 那么圣人又何必要热衷于著书立说以至于迷人心窍呢?童心一旦雍塞, 说出话来, 也是言不由衷;参与政事, 也没有真诚的出发点;写成文章, 也就无法明白畅达。其实, 一个人如果不是胸怀美质而溢于言表, 具有真才实学而自然流露的话, 那么从他嘴里连一句有道德修养的真话也听不列。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童心已失, 而后天得到的闻见道理却入主心灵的缘故。 
          既然以闻见道理为本心, 那么说的话就成了闻见道理的翻版, 而不是出自童心的由衷之言。哪怕他说得天花乱坠, 跟我又有什么相干。这难道不是以假人说假话, 办假事, 写假文章吗?因为人一旦以虚假为本, 一举一动也就无不虚假了, 由此去对假人说假话, 正是投其所好;跟假人讲假事, 肯定信以为真;给假人谈假文章, 必然赞赏备至。这可真是无处不假, 便无所不喜呀!满天下全是虚假, 俗人哪里还分辨得出真伪。即使是天下的绝妙文章, 因被假人忽视埋没而后人无从得知的, 不知有多少。原因何在?因为天下的好文章, 没有不是发自童心的。如果童心常在, 那些所谓的闻见、道理就会失去立脚之地, 那么, 任何时代, 任何人, 任何体裁都可以写出极好的作品来。诗歌, 何必一定推崇《文选》;散文, 何必非得看重先秦。古诗演变成六朝诗外, 近体格体, 古文也发展为唐朝传奇, 金代院本, 元人杂剧, 《西厢记》, 《水浒传》, 还有当今应科举的八股文, 凡是讲求圣人之道者都是古今杰出的文章, 绝不能以时代先后为标准, 厚古薄今。所以, 我对那些发自定心的文章体会最深, 实在用不着言必称六经, 言必称《论语》、《孟子》。 
          六经、《论语》、《孟子》, 不是史官的溢美之辞, 就是臣下的阿谀之言, 不然的话, 也是那班糊涂弟子们, 追忆老师的言语, 或有头无尾, 或有尾无头, 或是据自己听到的只言片语, 写下来汇集成书。后代书生, 不明此理, 就以为全是圣人的精辟理论, 而奉若经典。又哪里晓得, 这其间多半根本不是圣人的精论呢!即使真有圣人讲的, 也是有的放矢, 不过就一时一事, 随机应答, 以点拨那些不开窍的弟子罢了。对症下药, 不拘一格, 怎么可以当成万古不变的真理呢!显而易见, 六经、《论语》、《孟子》早已被拿来用做道学家唬人的工具, 伪君子藏身的挡箭牌了, 绝对没法和发自童心的由衷之言同日而语的。呜呼!我又到哪里去寻找童心未泯的真圣人, 与他一起探讨作文之本呢? 



        相关文言文
        《郭守敬传》《戴胄犯颜执法》
        《郑板桥开仓济民》《谨饬》
        《邹孟轲之母也》《卧薪尝胆》
        《小时了了》《袁虎少贫》
        《魏文侯问李克》《枯梧树》
        《三藏法师传》《二翁登泰山》
        《宋史·吴中复传》《欧阳晔传》
        《九疑山图记》《彭渊材初见范文正画像》
        《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英烈夫人祠记》
        《孔子见罗雀者》《苏洵二十七始发愤》
        《隋文帝不赦子》《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原文及译文
        《旅夜书怀》《婴宁》
        李白《与韩荆州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范仲淹《苏幕遮》《甘罗传》
        《淳于髡》《孙膑》
        《枭将东徙》《黠鼠赋》
        《强项令》《孔雀东南飞》
        《刘安世》《于园》
        阎伯理《黄鹤楼》《橘逾淮为枳》
        《春夜洛城闻笛》《江南逢李龟年》
        《送元二使安西》《过秦论》
        《晏子治东阿》《郑人逃暑》
        《李贺小传》《活水源记》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唐诗三百首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题库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