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送高阳齐皥下第序》原文及翻译
| | 韩愈 原文: 古之所谓公无私者, 其取舍进退无择于亲疏远迩, 惟其宜可焉。其下之视上也, 亦惟视其举黜之当否, 不以亲疏远迩疑乎其上之人。故上之人行志择谊, 坦乎其于下也, 下之人克己慎行, 确乎其无惑于上也, 是故为君不劳, 而为臣甚易:见一善焉, 可得详而举也, 见一不善焉, 可得明而去也。 及道之衰, 上下交疑, 于是乎举仇、举子之事载之传中而称美之, 而谓之忠。见一善焉, 若亲与迩, 不敢举也;见一不善焉,若疏与远, 不敢去也。众之所同好焉, 矫而黜之乃公也;众之所同恶焉, 激而举之乃忠也, 于是乎有违心之行, 有怫志之言, 有内愧之名, 若然者, 俗所谓良有司也。 肤受之诉不行于君, 巧言之诬不起于人矣, 呜呼!今之君天下者, 不亦劳乎!为有司者, 不亦难乎!为人向道者, 不亦勤乎!是故端居而念焉, 非君人者之过也, 则曰有司焉, 则非有司之过也;则曰今举天下人焉, 则非今举天下人之过也, 盖其渐有因, 其本有根, 生于私其亲, 成于私其身。以己之不直, 而谓人皆然。其植之也固久, 其除之也实难, 非百年必世, 不可得而化也, 非知命不惑, 不可得而改也。已矣乎, 其终能复古乎! 若高阳齐生者, 其起予者乎?齐生之兄, 为时名相, 出藩于南, 朝之硕臣皆其旧交。齐生举进士, 有司用是连枉齐生, 齐生不以云, 乃曰:“我之未至也, 有司其枉我哉?吾将利吾器而俟其时耳。”抱负其业, 东归于家。吾观于人, 有不得志则非其上者众矣, 亦莫计其身之短长也。若齐生者, 既至矣, 而曰“我未也”不以闵于有司, 其不亦鲜乎哉!吾用是知齐生后日诚良有司也, 能复古者也, 公无私者也, 知命不惑者也。 译文: 古代所说的公而无私的人, 他选取、舍弃、举荐、辞退官员, 不把亲疏远近作为选择的标准, 只要他适合就可以了。那些下属看待上司, 也只看他荐举与罢黜(人员)是否得当, 不因(此人)与上司关系的亲疏远近对上司产生怀疑。所以上司选择合理的标准实施自己的想法, 内心坦荡不用担心下属猜疑;下面的人员约束自己谨慎行事, 对上司确信无疑。所以, 做君主的不用辛劳, 做臣子的非常容易:看见一个适合的人(擅长此事的人), 能够详细了解后加以举荐;看见一个不适合的人(不擅长此事的人), 能够弄清楚后就不任用他。 等到道义衰微的时候, 上司与下属互相猜疑。在这种情况下, 举荐仇人、举荐儿子的事情, (只能)被记载在书传中被称道赞美, 称之为忠。看见一个适合的人, 如果此人是自己的亲戚或者和自己关系很近, 也不敢推荐了;看见一个不好的人, 如果此人不是自己的亲戚或与自己关系疏远, 也不敢不用了。大家共同喜欢的人, (如果他做得不对), 矫正他的行为并不用他才显得自己公正;大家共同讨厌的人, 要激励他并且举荐他才显得自己忠诚。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有违背自己内心的行为, 有违反心意的言语, 有让内心惭愧的名声。像这样的人, 是世俗所说的好官。 唉!现在统治天下之人, 不也很辛劳吗!做官的人, 不也很艰难吗!做仰慕道义的人, 不也很劳累吗!因此坐下来好好地想一想这种情况, 不是主宰天下的人的过错;如果说是做官的人(的过错), 那么也不是他们的过错;如果说是当今全天下人(的过错), 那么也不是全天下人的过错。因为它的发展是有原因的, 它的来源是有根源的, 产生于对自己亲人的偏爱, 形成于对自身的偏爱。因自己不正直, 就认为别人都这样。这种思想的确立原本长久, 想根除它实在困难, 不用一百年也必定得三十年, 是不能成功改变的;不能做到了解生命与自然的规律、不迷惑, 是不能成功改正的。算了吧, 难道最终还能复兴古道吗! 像高阳的齐生, 他难道不能启迪我们吗?齐生的兄长, 是当时有名的丞相, 到南方出任地方官了, 朝廷中的重臣都是他的老朋友。齐生在考进士的时候, 官员因为这个原因多次委屈齐生(不录取他), 齐生不这样认为, 竟然说:“我的学问还没有达到, 官员怎么会委屈我?我将精进我的学业来等待时机吧。”他对自己的学业有远大志向, 东归还家。我观察当时的人, 有不得志就怪罪上司的人是很多的, 却不考虑自身的不足。像齐生, 已经达到标准了, 却说:“我还没有达到标准。”他不因为自己受委屈而向有司博取同情, 这不也太少见了吗!我因此知道齐生今后一定是个好官, 是能够复兴古道的人, 是大公无私的人, 是了解生命与自然的规律、不迷惑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