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广宋遗民录》序原文及翻译
|
| 顾炎武 原文: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古之人学焉而有所得, 未尝不求同志之人。而况当沧�:崃�, 风雨如晦之日乎?于此之时, 其随世以就功名者固不足道, 而亦岂无一二少知自好之士, 然且改行于中道, 而失身于暮年。于是士之求其友也益难。而或一方不可得, 则求之数千里之外;今人不可得, 则慨想于千载以上之人。苟有一言一行之有合于吾者, 从而追慕之, 思为之传其姓氏而笔之书。呜呼!其心良亦苦矣! 吴江朱君明德, 与仆同郡人, 相去不过百余里, 而未尝一面。今朱君之年六十有二矣, 而仆又过之五龄, 一在寒江荒草之滨, 一在绝障重关之外, 而皆患乎无朋。朱君乃采辑旧闻, 得程克勤所为《宋遗民录》而广之, 至四百余人。以书来问序于余, 殆所谓一方不得其人, 而求之数千里之外者也;其于宋之遗民, 有一言一行或其姓氏之留于一二名人之集者, 尽举而笔之书, 所谓今人不可得, 而慨想于千载以上之人者也。 余既鲜闻, 且耄矣, 不能为之订正。然而窃有疑焉:自生民以来, 所尊莫如孔子, 而《论语》《礼记》皆出于孔氏之传, 然而伯高之赴, 所知而已;孟懿子、叶公之徒, 问答而已;食于少施氏而饱, 取其一节而已。今诸系姓氏于一二名人之集者, 岂无一日之交而不终其节者乎!或邂逅相遇而道不同者乎?固未必其人之皆可述也。然而朱君犹且眷眷于诸人, 而并号之为遗民, 夫亦以求友之难而托思于此欤?庄生有言:“子不闻夫越之流人乎?去国数日, 见其所知而喜;去国旬月, 见所尝见于国中者喜;及期年也, 见似人者而喜矣。”余尝游览于山之东西、河之南北二十余年, 而其人益以不似。及问之大江以南, 昔时所称魁梧丈夫者, 亦且改形换骨, 学为不似之人。而朱君乃为此书, 以存人类于天下。若朱君者, 将不得为遗民矣乎?因书以答之。吾老矣, 将以训后之人, 冀人道之犹未绝也。 (取材于顾炎武《<广宋遗民录>序》) 注释:【1】伯高之赴:伯高死, 孔子以一般礼节吊丧, 语见《礼记》。赴, 即“讣”。【2】“食于少施氏”二句:《礼记》:“孔子曰:“吾食于少施氏而饱, 少施氏食我以礼。””取其一节, 指“食我以礼”。少施氏, 鲁国大夫。 译文: 孔子说: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访, 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古人学习有所收获, 未曾不求相同志向的人, 何况在沧�:崃鳌⒎缬耆缁薜氖焙虬�!在这时候, 那些随世道变化而成就功名的人本来不值得称道, 然而怎会没有一两位略微知道洁身自爱的士人, 但是(他们)又在中途变了德行, 在晚年丧失了气节。因此士人找到朋友就更难了。有时一个地方得不到朋友, 那就到千里之外寻求;在今人中不能得到朋友, 就感慨想象结交千年以上的古人。如果有一言一适合自己心意的人, 就追随仰慕他, 考虑替他作传而在书上记述他的事�!0�!他的用心既善也痛苦啊! 吴江的朱明德先生, 跟我是同郡的人, 相距不过一百多里, 但却没有见过面。现在朱先生62岁了, 而我又大他五岁, 一个人在寒江荒草之滨, 一个人在绝障重关之外, 但都忧虑于没有朋友。朱先生于是搜集辑录过去发生的事, 得到程克勤所著《宋遗民录》并且扩充了它, 最后达到四百多人。拿这本书向我索求书序, 大概就是所谓一个地方得不到朋友, 那就从几千里之外寻求吧;他对宋时的遗民, (如果)有一言一行适合自己心意的或姓氏留在一二本名人文集的人,就全部列举收录到书中, 大概就是所谓在今人中不能得到, 就去感慨想象于千年以上的古人吧。 我既缺少见识又年老体迈, 不能替他订正。虽然如此, 但是我私下对此书存有疑问:自有人类以来, 人们尊敬的人没有比得上孔子的了, 《论语》《礼记》都记载了孔子的诸多事迹, 虽然如此, 伯高去世, 孔子只使用一般性的礼节致祭, 因与伯高仅是相识而已;孔子与孟懿子、叶公子高这些人的关系, 也只是有过一次简短对话而已;孔子在少施氏家中吃得很饱, 只是因为少施氏以礼相待孔子一个细节而已。现在每个在一二本名人集上留下姓名的人(遗民), 难道(就)没有只是短时相识却没能终身保持操守的人吗?或者偶然遇见却并非志同道合的人吗?本来那样的人未必都值得记录于书中啊。虽然如此, 朱先生对于这些人还是恋恋不舍, 并且统称他们为遗民, 就是因为寻求朋友很难, 因此就在这上面寄托心情吧?庄子说:“你没听说过那些越国被流放之人的故事吗?离开本土几天, 见到他认识的人就高兴;离开本土十几天一个月, 见到曾经在本土见到过的人就高兴;到一年后, 见到像本土人的人就高兴。”我曾经在太行山以东以西的地方、黄河以南以北的地方游览二十多年, 而家乡那些人越发不像我故乡人的样子了。等问到长江以南的, 过去被人们称道的某些(有志反清的明代遗民)伟人壮士, (才知道他们)也已经改变了装束、丧失了气节(品格), 学作没有血性骨气的人了。而朱先生写了这样的书, 以便在天地间留存有节操的人。像朱先生这样的人, 将不会成为改变节操的遗民了吧?(朱先生与那些归顺清朝的遗民不同)于是写这篇序来答复朱先生。我老了, 希望能用它教导后辈人, 希望不改变节操的道义还没有灭绝呀。
相关练习:顾炎武《广宋遗民录》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