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金履祥传》原文及翻译
| | | 元史 原文: 金履祥字吉父, 婺之兰溪人。幼而敏睿, 父兄稍授之书, 即能记诵。比长, 益自策励。及壮, 知向濂洛之学, 事同郡王柏, 从登何基之门。基则学于黄榦, 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者也。自是讲贯益密, 造诣益邃。 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 履祥遂绝意进取。然负其经济之略, 亦未忍遽忘斯世也。会襄樊之师日急, 宋人坐视而不敢救, 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 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越燕、蓟, 则襄樊之师, 将不攻而自解。且备叙海舶所经, 凡州郡县邑, 下至巨洋别岛, 难易远近, 历历可据以行。宋终莫能用。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 而所由海道, 视履祥先所上书, 咫尺无异者, 然后人服其精确。 德祐初, 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之, 辞弗就。宋将改物, 所在盗起, 履祥屏居金华山中。平居独处, 终日俨然;至与物接, 则盎然和怿。训迪后学, 谆切无倦, 而尤笃于分义。有故人子坐事, 母子分配为隶, 不相知者十年, 履祥倾赀营购, 卒赎以完;其子后贵, 履祥终不自言, 相见劳问辛苦而已。 履祥尝谓司马文正公光作《资治通鉴》, 秘书丞刘恕为《外纪》, 以记前事, 不本于经, 而信百家之说, 是非谬于圣人, 不足以传信。乃以《尚书》为主, 下及《诗》《礼》《春秋》, 旁采旧史诸子, 表年系事, 断自唐尧以下, 接于《通鉴》之前, 勒为一书, 名曰《通鉴前编》。凡所引书, 辄加训释, 以裁正其义, 多儒先所未发。 初, 履祥既见王柏, 首问为学之方, 柏告以必先立志, 且举先儒之言:居敬以持其志, 立志以定其本, 志立乎事物之表, 敬行乎事物之内, 此为学之大方也。及见何基, 基谓之曰:“会之屡言贤者之贤, 理欲之分, 便当自今始。”会之, 盖柏字也。当时议者以为基之清介纯实似尹和静, 柏之高明刚正似谢上蔡, 履祥则亲得之二氏, 而并充于己者也。 履祥居仁山之下, 学者因称为仁山先生。大德中卒。元统初, 里人吴师道为国子博士, 移书学官, 祠履祥于乡学。至正中, 赐谥文安。 (节选自《元史•金履祥传》) 译文: 金履祥字吉父, 婺源兰溪人。幼年时聪慧明达, 父亲兄长稍稍给他讲了书文, (他)就能够背诵下来。长大以后, 自己更加勤勉励志。到了壮年, 倾慕周敦颐、二程的的学问, 跟从同郡人王柏学习, 又随从(王柏)一起投到何基的门下。何基的学问来源于黄榦, 而黄榦是亲身得到朱熹传授的人。从这以后(履祥)对学问的研习更加精密, 造诣也更加深厚。 当时宋朝的国运已经无法回转, 履祥于是断绝(正统的)科举做官的意愿。但自负有经国济世的才略, 也不忍心很快忘掉这个救世之心。时逢襄樊的军队日益告急, 宋朝官兵坐视危亡而不敢救援, 履祥因此进言献牵制(敌军)攻其虚弱的计策, 请求派大军由海路直奔燕、蓟, 那麽圈困襄樊的(敌人的)部队, 就可以不攻而自行退走解围。而且详细地叙述了海船经过的路线, 所有的州郡县邑, 以及大洋海岛, (途中的)困难与便利, (路程的)远和近, 清楚分明, 可依据实行。宋朝最终没有采用。等到后来朱瑄、张清向(元朝)献言海运的便利, 而所经由的海道, 对照履祥当年的上书相对照, 几乎没有丝毫差异, 于是后人佩服履祥的精确。 德祐初年, (朝廷)用迪功郎、史馆编校(的职务)起用(履祥), (履祥)推辞不就任。宋朝即将江山易主, 各地盗贼兴起, 履祥隐居在金华的山中。平时独自居�。於俗嗄�;若是待人接物, 则情趣盎然神态温和。训导启迪后辈学子, 严格负责不知倦�。绕淇粗厍榉忠迤�。有位老朋友的儿子犯了事, 母子二人分别惩罚给他人作奴隶, 彼此不知死生已有十年, 履祥不惜竭尽家产设法解救, 终于将他们赎身出来母子团聚;后来那位儿子成为显贵, 履祥始终不自己说出此事, 相间(只是)问候辛苦而已。 履祥曾经说过司马光文正公作《资治通鉴》, 秘书丞刘恕作《外纪》, 以记载以前的事, 不拘泥于经书, 而相信各家的记载学说, 是非评判与圣人孔子不同, 不足以作为信史流传。于是以《尚书》为主, 向后涉及《诗》、《礼》、《春秋》, 旁采旧史与诸子, 以编年体记载史事, 开始于唐尧以下, 接在《通鉴》之前, 编辑成一书, 名字叫《通鉴前编》。凡是所引用的书, 都加上了考证诠释, 用来订正它的含义, 大多是以前的儒家所没有阐发的。 当初, 履祥见到了王柏, 首先询问请教治学的方法, 王柏告诉他必须先立志, 并且列举前辈儒家的话:局守恭敬用以保持自己的志向, 立志用以确立自己的本性, 志是立于接事待物的表面, 恭敬践行就深入了事物的内在, 这是治学的基本方法。等到见到何基, 何基对他说:“会之屡次谈到贤者之所以为贤者, 在于分清了天理和人欲, 应当从今天开始(实行)。”会之, 就是王柏的字。当时评议的人认为何基的清高耿直纯朴像尹和静, 王柏的高超明达刚毅正直像谢上蔡, 履祥则亲身得到二人(的传授), 而且兼收并蓄充实于自身。 履祥居住在仁山脚下, 学者因此称他为仁山先生。(他)大德年中去世。元统初年, 同乡吴师道当上了国子博士, 传书给(家乡的)学官, 在乡学中祭祀祠履祥。到了至正年间, 赐(履祥)谥号为文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