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清史稿·曾国藩传》原文及翻译

        清史稿
        原文:
            曾国藩, 初名子城, 字涤生, 湖南湘乡人。祖玉屏, 始慕乡学。父麟书, 为县学生, 以孝闻。国藩, 道光十八年进士。咸丰初, 诏群臣言得失。奏陈今日急务, 首在用人, 人才有转移之道, 有培养之方, 有考察之法。复上言:“国用不足, 兵伍不精, 二者为天下大患。于岁入常额外, 诚不可别求搜刮之术, 增一分则民受一分之害。至岁出之数, 兵饷为钜, 绿营兵额六十四万, 常虚六七万以资给军用。自乾隆中增兵议起, 岁糜帑二百余万。其时大学士阿桂即忧其难继, 嘉、道间两次议裁, 不及十之四, 仍宜汰五万, 复旧额。自古开国之初, 兵少而国强, 其后兵愈多则力愈弱, 饷愈多则国愈贫。”又深痛内外臣工谄谀欺饰, 无陈善责难之风。因上《敬陈圣德预防流弊》一疏, 切指帝躬, 有人所难言者, 上优诏答之。二年, 典试江西, 中途丁母忧归。江宁平, 天子褒功, 加太子太傅, 封一等毅勇侯, 赏双眼翎。开国以来, 文臣封侯自是始。朝野称贺, 而国藩功成不居, 粥粥[注]如畏。国藩为政务持大体, 规全势。自西人入中国, 交涉事日繁。及廷议购机轮, 置船械, 则力赞其成, 复建议选学童习艺欧洲。每定约章, 辄诏问可许不可许, 国藩以为争彼我之虚仪者可许, 其夺吾民生计者勿许也。国藩为人威重, 美须髯, 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一见辄品目其材, 悉当。居江南久, 功德最盛。同治十三年, 薨于位, 年六十二。百姓巷哭, 绘像祀之。事闻, 震悼, 辍朝三日。赠太傅, 谥文正, 祀京师昭忠、贤良祠, 各省建立专祠。
        (节选自《清史稿》, 有删节)


        译文:
            曾国藩, 最初名叫子城, 字涤生, 是湖南湘乡人。他的祖父曾玉屏, 开始向往乡学。他的父亲曾麟书, 是县学生, 凭借孝顺闻名。曾国藩, 是道光十八年进士。咸丰初年, 皇帝下诏让群臣上书谈论治国的得失利弊。(曾国藩)上奏陈述目前亟待解决的事情, 首先是选用人才, 人才选用有转移的方法, 有培养的方法, 有考核视察的方法。(他)又上书说:“国家财政费用不足, 军队士兵不精良, 这两个是天下大患。在按照年份收取定额的赋税之外, 实在不能另外使用搜刮(老百姓钱财的)手段了;增加一分税收老百姓就受到一分的伤害。至于每年总支出的数额, 士兵的粮饷是最大的, 绿营官兵总额六十四万, 却经常虚领六七万人的粮饷来供给军队费用。从乾隆中期增加兵员说起, 一年耗费官库银两二百多万。当时大学士阿桂就担忧这项开支难以维持, 嘉庆、道光期间两次商议裁减士兵, (但裁减的人数)不到(超额的)十分之四, 仍然应该淘汰五万, 才能恢复到原来的额度。自古以来, 王朝开国初年, 士兵少而国家强, 以后士兵越来越多而国力越来越弱, 兵饷越来越多而国家越来越贫穷。”(他)又深切痛恨朝廷内外的臣子谄媚奉承欺骗掩饰, 没有陈述好的意见、指摘过失的风气。于是(他)呈上《敬陈圣德预防流弊》这一奏疏, 恳切指出皇帝本身的问题, 有些话是别人所不敢说的, 皇帝用嘉奖的诏书答复他。咸丰二年, (曾国藩)在江西主持考试之事, 中途因为母亲去世返回家乡。平定江宁后, 天子论功行赏, 加封曾国藩为太子太傅, 封一等毅勇侯, 赏赐双眼花翎顶戴。清朝开国以来, 文臣封侯就是从这时开始的。朝廷和民间都称颂�:�, 而曾国藩建立了大功却并不以功自居, 敬慎谦恭得好像害怕一样。曾国藩处理政务把握大局, 规划整体。同从西方人进入中国以来, 外交事务日益繁重。等到朝廷商议购买机器, 置办船舶枪械时, (曾国藩)就极力促成此事, 还建议选拔年幼的学生到欧洲学习技艺。每当朝廷与外国签订约定的章程时, 皇上就下诏询问他是否可以答应, 曾国藩认为那些争夺彼此之间没有实际意义的礼仪的事情可以答应, 而那些剥夺我国民众资财的事情是不可以答应的。曾国藩为人威严庄重, 有漂亮的胡须, 眼睛呈三角形, 锐利而有威势。每当他会见客人时, 注视对方一段时间而不说话, 见他的人就感到害怕, 等人走后他便记住了此人的优缺点, 没有一次失误。他尤其能够识别人才, 善于任用他们, 所造就和推荐、提拔的人数不过来。他见人一面就能品评此人的才能, 而且都很恰如其分。(曾国藩)居住在江南的时间很久, 在江南留下的功业和德行也最多。同治十三年, (曾国藩)在任上去世;享年六十二岁。百姓们在街巷哭, 画了他的画像来祭祀他。曾国藩的死讯上报后, 皇上震惊悲痛, 停止上朝三天。赠官太傅, 谥号文正, 在京城的昭忠、贤良祠祭祀他, 各省为他建立了专门的祠堂。
          

        相关练习:《清史稿·曾国藩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关文言文
        《清史稿·谢济世传》《清史稿·缪遜传》
        《清史稿·宋必达传》《清史稿·邵嗣尧传》
        《清史稿·马如龙传》《清史稿·向荣传》
        《清史稿·吴琠传》《清史稿·阮元传》
        《清史稿·刘永福传》《清史稿·张树声传》
        《清史稿·刘统勋传》《清史稿·王夫之传》
        《清史稿·龚鉴传》《清史稿·李赓芸传》
        《清史稿·魏琯传》《清史稿·魏象枢传》
        《清史稿·金德瑛传》《清史稿·张勇传》
        《清史稿·索额图明珠传》《清史稿·尹会一传》
        《清史稿·方苞传》《清史稿·左宗棠传》
        《清史稿·陶澍传》《清史稿·汤金钊传》
        《清史稿·邓世昌传》《清史稿·施琅传》
        《清史稿·李光地传》《清史稿·姚启圣传》
        《清史稿·杨芳传》《清史稿·纪昀传》
        《清史稿·陈宏谋传》《清史稿·李賡芸传》
        《清史稿·吴嗣爵传》《清史稿·慕天颜传》
        《清史稿·施世纶传》《清史稿·汪廷珍传》
        《清史稿·邓承修传》《清史稿·扬古利传》
        《清史稿·骆钟麟传》《清史稿·彭玉麟传》
        《清史稿·洪亮吉传》《清史稿·陈汝咸传》
        《清史稿·李永芳传》《清史稿·螺緙传》
        《清史稿·缪燧传》《清史稿·彭鵬传》
        《清史稿·顾琮传》《清史稿·熊赐履传》
        《清史稿·赵国祚传》《清史稿·骆秉章传》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