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论衡·量知篇》原文及翻译
|
| 王充 原文: 夫儒生之所以过文吏者, 学问日多, 简练其性, 雕琢其材也。材尽德成, 其比于文吏亦雕琢者, 程量多矣。地性生草, 山性生木。如地种葵、韭, 山树枣、栗, 不复与一恒地庸山比矣。文吏、儒生, 有似于此。俱有材能, 而儒生奇有先王之道。先王之道, 非徒葵、韭、枣、栗之谓也。儒生学大义, 以道事将③, 不可则止, 有大臣之志, 以经勉为公正之操, 敢言者也, 位又疏远。远而近谏, 《礼》谓之谄, 此则郡县之府庭所以常廓无人者也。 或曰:“文吏治定簿书, 考理烦事, 虽无道学, 材能尽于朝廷, 此亦报上之效验也。”抱布贸丝, 交易有亡, 各得所愿。儒生抱道贸禄, 文吏无所抱, 何用贸易?农商殊业, 所畜之货, 货不可同, 其出溢者名曰富人。夫先王之道, 非徒农商之货也, 其为长吏立功致化, 非徒富多出溢之荣也。且儒生之业, 岂徒出溢哉!其知虑光明, 见是非审, 尤可奇也。 绣之未刺, 锦之未织, 恒丝庸帛, 何以异哉?加五彩之巧, 施针缕之饰, 文章炫耀。学士有文章之学, 犹丝帛之有五色之巧也。物实无中核者谓之郁, 无刀斧之断者谓之朴。文吏不学世之教, 无核也。郁朴之人.孰与程哉?人之学问知能成就, 犹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虽欲勿用, 贤君其舍诸?孙武、阖庐, 世之善用兵者也。知或学其法者, 战必胜。不晓什伯之阵, 不知击刺之术者, 强使之军, 军覆师败, 无其法也。 夫文吏之学, 学治文书也, 当与木土之匠同科, 安得程于儒生哉?御史之遇文书, 不失分铢。有司之陈笾豆, 不误行伍。其巧习者亦先学之人不贵者也小贱之能非尊大之职也大道未足而小伎过多虽曰吾多学问饭黍梁者餍餐糟糠者饱虽俱曰食为腴不同儒生文吏, 学俱称习, 其于朝廷, 有益不钧。(节选自王充《论衡·量知篇》) 【注】①儒生:王充把“儒”中能讲解一经的称为儒生。②文吏:掌管和熟悉文书、法令的官吏。③将:郡将, 作地方长官讲。 译文: 儒生之所以超过文吏, 是学问一天一天地增多, 通过培养和引导, 使先天具有的善性逐渐滋长, 精心培养了他们的才能。才能和品德完备了, 他们比起那些同样精心下过功夫的文吏, 衡量起来要高明得多。地生性长草, 山生性长树。如果地栽上冬葵与韭菜, 山上种下枣树与栗树, 就不再跟相同的普通地和山一样了。文吏与儒生的情况跟这差不多。他们都有才能, 但是儒生多有先王之道。先王之道, 不仅仅是冬葵、韭菜、枣树、栗树这类东西可比。儒生学习大道理, 用先王之道来帮助地方长官, 要是不能这样就辞官退隐, 他们有重臣的志向, 用经书上的道理勉励自己要有公正的操行, 是敢于进谏的人, 但其地位又离地方长官很远。地位疏远却硬要接近并谏阻地方长官, 《礼记》上说这是在巴结、奉承, 这就是郡县官府中常�?瘴尴腿说脑�。 有人说:“文吏处理公文, 研究和处理繁杂的事务, 即使没有学习先王之道, 但才能都为朝廷用�。庖彩潜ù鸪だ舻闹っ�。”用布换丝, 交换有无, 各自得到希望的东西。儒生用先王之道换俸禄, 文吏没有交换的东西, 拿什么来交换呢?农、商是不同的行业, 所积储的货物, 不应该一样, 要是拥有它们远远超出别人就被称为富人。先王之道, 不仅仅是农商那, 点货物, 它能帮助长吏建立功绩和进行教化, 不仅仅是财富多能远远超过别人的那点荣誉。况且儒生的事业, 难道只是在数量上超过别人!他们的智慧和谋略光明正义, 能清楚地看出是非, 这些特别值得珍贵。 绣没有刺, 锦还没有织, 跟普通的丝帛, 有什么两样呢?刺上五颜六色精致的花纹, 用针和丝线绣上各种装饰图案, 花纹图案绚丽多彩。学士有文采, 就像丝帛刺上五颜六色精致的花纹一样。植物的果实没有内核叫做郁, 没有用刀斧加工过的木材叫做朴。文吏不学经书上教的东西, 就跟果实没有内核一样。这种像“郁朴”的人, 能与谁比呢?人学问知识才能的形成, 就像骨器、象牙器、玉器、石器要经过切磋琢磨一样。有了这种才能, 即使自己想不被任用, 贤明的君主又怎么肯舍弃他呢?孙武与吴王阖庐, 都是世上善于用兵的人。如果有人学会了他们的兵法, 打仗一定会胜利。不懂得列队摆阵, 不知道搏击刺杀方法的人, 强行让他指挥军队, 军队就会失败覆灭, 这不是孙武、阖庐的用兵方法。 文吏的学问, 只是学习撰写、处理公文, 应该和木匠、土匠同类, 怎么能跟儒生相比呢?御史办理文书, 不出一点差错。主管祭祀的官吏陈列祭品, 不会摆错行列。那些办理公文摆祭品很熟悉的人也是事先学过的, 可是人们看不起他们, 因为他们掌握的是低贱的本领, 担任的不是人们尊熏的熏要职务。大道理懂得不够而小伎俩太多, 即使说我的学问多, 吃黍梁饱与吃糟糠饱, 虽然都说吃饱了, 但对人起的滋养作用不同。儒生和文吏, 学到的东西都声称很熟练, 但他们对于朝廷, 好处是不一样的。
相关练习:王充《论衡·量知篇》阅读练习及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