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魏书·管宁传》原文及翻译
| | | 三国志·魏书 原文: 管宁字幼安, 北海朱虚人也。年十六丧父, 中表愍其孤贫, 咸共赠赗, 悉辞不受, 称财以送终。长八尺, 美须眉。与平原华歆、同县邴原相友, 俱游学于异国, 并敬善陈仲弓。天下大乱, 闻公孙度令行于海外, 遂与原及平原王烈等至于辽东。度虚馆以候之既往见度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居北示无迁志后渐来从之。太祖为司空, 辟宁, 度子康绝命不宣。 中国少安, 客人皆还, 唯宁晏然若将终焉。 黄初四年, 诏公卿举独行君子, 司徒华歆荐宁。文帝即位, 征宁, 遂将家属浮�;箍�, 公孙恭送之南郊, 加赠服物。自宁之东也, 度、康、恭前后所资遗, 皆受而藏诸。既已西渡, 尽封还之。诏以宁为太中大夫, 固辞不受。 自黄初至于青龙, 征命相仍, 常以八月赐牛酒。诏书问青州刺史程喜:“宁为守节高乎, 审老疾尪顿邪?”喜上言:“宁有族有人管贡为州吏, 与宁邻比, 臣常使经营消息。贡说:‘宁常着皂帽、布襦袴、布裙, 随时单复, 出入闺庭, 能自任杖, 不须扶持。四时祠祭, 辄自力强, 改加衣服, 着絮巾, 故在辽东所有白布单衣, 亲拜馔�。虬莩衫�。宁少而丧母, 不识形象, 常特加觞, 泫然流涕。又居宅离水七八十步, 夏时诣水中澡洒手足, 窥于园圃。’臣揆宁前后辞让让意, 独自以生长潜逸, 耆艾智哀, 是以栖迟, 每执谦退。此宁志行所欲必全, 不为守高。” 宁卒, 时年八十四。拜子邈郎中, 后为博士。初, 宁妻先率, 知故劝更娶, 宁曰:“每省曾子、王骏之言, 意常嘉之, 岂自遭之而违本心哉?”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第十一》, 有删改) 译文: 管宁, 字幼安, 北海国朱虚县人。十六岁时父亲去世, 表兄弟们怜悯他孤独贫困, 都送给他治丧的费用, (管宁)全都推辞没有接受, 根据自己的财力为父亲送了终。(管宁)身高八尺, 胡须眉毛长得很美。与平原人华歆、同县人邴原为好友, 都到其他郡学习, 都敬重亲善陈仲弓。天下大乱以后, (管宁)听说公孙度在海外推行政令, 就与邴原及平原人王烈等到辽东郡。公孙度空出馆舍等候他们。拜见了公孙度之后, 管宁随即就居住在山谷中。当时渡海避难的人大多住在郡的南部, 而管宁却住在郡的北部, 表示没有迁徙的意思, 后来的人渐渐都来跟从他。太祖任司空后征召管宁, 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截留诏命, 不对管宁宣布。 中原地区稍稍安定后, (逃到辽东的)客人都返归了, 只有管宁安闲自在, 就像要在那里终老一样。 黄初四年, 文帝诏令公卿大臣举荐独行的君子, 司徒华歆举荐了管宁。文帝即位后征召管宁, 管宁于是带着家眷部属渡�;氐奖焙?�, 公孙恭把他送到南郊, 加倍赠给他服饰器物。自从管宁东渡, 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前后给他的资助馈赠, 他都接受后收藏起来。西渡之后, 全都封好退还给了公孙氏。文帝下诏任命管宁为太中大夫, (管宁)坚持辞让没有接受。 从文帝黄初年间直到明帝青龙年间, 征召管宁的命令接连不断, 常常在八月赐予牛酒。明帝又下诏书询问青州刺史程喜:“管宁究竟是守节自高呢, 还是老病萎顿呢?”程喜上报说:“管宁有一个族人叫作管贡, 现为州吏, 与管宁是邻居, 臣下常常让他探听消息。管贡说:‘管宁常常戴黑色帽子, 穿着布衣布裙, 随季节不同或单或夹, 出入于内室外庭, 能凭借手杖走路, 不须扶持。一年四季的祭祀, 总是自己强力支撑, 改换衣服, 着粗丝棉巾, 穿着过去在辽东时所有的白布单衣, 亲自布置食物供品, 跪拜行礼。管宁小时就失去了母亲, 不记得母亲的形象, 常常特意加设酒杯, (伤心得)泪流满面。另外他的住宅离水池有七八十岁远, 夏天时到水中洗手洗脚, 步行在园圃中。’臣下揣测管宁前后推辞谦让的意思, 只在于认为自己生长在隐居中, 年纪老迈, 智力衰退, 所以安于休息, 每次都谦逊退让。这是管宁志向行事所一定要保全的, 不是故意矫情以显示自己的高尚。” 管宁去世, 时年八十四岁。任命他的儿子管邀为郎中, 后来又为博士。当初, 管宁的妻子先去世了, 知心故友劝他再娶, 管宁说:“每次阅读曾子、王骏的话, 心里常常表示赞许, 哪里能自己遇到了这种事而违反本意呢?”
相关练习:《三国志·魏书·管宁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