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旧唐书·李景俭传》原文及翻译

        旧唐书
        原文:
            李景俭, 字宽中, 汉中王瑀之孙。父褚, 太子中舍。景俭, 贞元十五年登进士第。性俊朗, 博闻强记, 颇阅前史, 详其成败。自负王霸之略, 于士大夫间无所屈降。贞元末, 韦执谊、王叔文东宫用事, 尤重之, 待以管、葛之才。叔文窃政属景俭居母丧故不及从坐韦夏卿留守东都辟为从事窦群为御史中丞引为监察御史。群以罪左迁, 景俭坐贬江陵户曹。累转忠州刺史。元和末入朝。执政恶之, 出为澧州刺史。与元稹、李绅相善。时绅、稹在翰林, 屡言于上前。及延英辞日, 景险自陈已屈, 穆宗怜之, 追诏拜仓部员外郎。月余, 骤迁谏议大夫。性既矜诞, 宠擢之后, 凌蔑公卿大臣, 使酒尤甚。中丞萧俛、学士段文昌相交辅政, 景俭轻之, 形于谈谑。二人俱诉之, 穆宗不获已, 贬之。制曰:“谏议大夫李景俭, 握自宗枝, 尝探儒术, 荐历台阁, 亦分郡符。动或违仁, 行不由义。附权幸以亏节, 通奸党之阴谋。众情皆疑, 群议难息。据因缘之状, 当置严科;顺长养之时, 特从宽典。勉宜省过, 无或徇非。可建州刺史。”未几元稹用事, 自郡召还, 复为谏议大夫。其年十二月, 景俭朝退, 与兵部郎中知制诰冯宿、库部郎中知制诰杨嗣复、起居舍人温造、司勤员外郎李肇、刑部员外郎王镒等同谒史官独孤朗, 乃于史馆饮酒。景俭乘醉诣中书谒宰相, 呼王播、崔植、杜元颖名、面疏其失, 辞颇悖慢。宰相迅言止之, 旋奏贬漳州刺史。是日同饮于史馆者皆贬逐。景俭未至漳州而元稹作相, 改授楚州刺史。议者以景俭使酒, 凌忽宰臣, 诏令才行, 遽迁大郡。稹惧其物议, 追还, 投少府少监。从坐者皆召还。而景俭竟以忤物不得志而卒。景俭疏财尚议, 虽不厉名节, 死之日, 知名之士咸惜之。 
        (节选自《旧唐书·李景俭传》) 


        译文:
            李景俭, 字宽中, 是汉中王李瑀的孙子。父亲名褚, 任太子中含。李景俭, 贞元十五年考中进士科。天性俊秀清朗, 博闻强记, 阅读过许多前代史书, 详知古人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自认为有辅佐君王成就霸业的谋略, 在士大夫中间谁也不服。贞元末年, 书执谊、王叔文在东宫掌权, 尤其器重他, 认为他有管仲、诸葛亮的才能。王叔文窃取政权, 正值李景俭为母亲守丧, 因此没有受到牵连。韦夏卿留守东都, 征用为从事。窦群任御史中丞, 引荐他任监察御史。窦群因为获罪被降职, 李景俭因此(受牵连)被贬任江陵户曹。多次改任后为忠州刺史。元和末年李景俭入朝。宰相厌恶他, 派他出京任澧州刺史。与元稹、李绅关系好。当时李绅、元稹在翰林院, 多次在皇帝面前说到他。等到在延英殿辞别那天, 李景俭陈述自己的委屈, 穆宗怜悯他, 追改诏书拜授仓部员外郎。一个多月后, 破格升任谏议大夫。李景俭本来就狂妄自大, 受宠提升以后, 蔑视公卿大臣, 酗酒尤其严重。中丞萧倪、学士段文昌相继做宰相, 李景俭轻视他们, 并且在交读开玩笑时表露出来。二人一起上告这件事, 穆宗不得已, 贬逐了他。颁布制书说:“谏议大夫李景俭, 从宗宝后代提拔上来, 曾经探讨儒术, 曾经在御史台任职, 也曾出任州刺史。举动有时不讲仁道, 行动有时违背正义。依附权章有失气节, 参与奸党的阴谋。众人心里有疑惑, 大家的议论难以平息。根据这些情形, 应当依法从严处置;想到抚育培养的艰辛, 特地给予宽大处理。应当以此为鉴自我反�。灰俜⑸俗砸讯且樗苏庋氖�。可任建州刺史。”没过多久, 元稹掌权, 将他从建州召回, 再次任谏议大夫。这一年十二月, 李景俭退朝后, 与兵部郎中知制诰冯宿、库部郎中知制诰杨嗣复起居舍人温造、司勋员外郎李肇、刑部员外郎王镒等一同拜见史官独孤朗, 随即在史馆喝酒。李景俭借着喝醉酒到中书省拜见宰相, 直呼王播、崔植、杜元颖的名字, 当面列举他们的过失, 言词十分猖狂傲慢。宰相好言相劝, 随即上奏贬他为漳州刺史。这天一同在史馆喝酒的人都被贬官放逐。李景俭还没到漳州, 元稹就做了宰相, 于是改授他为楚州刺史。议论的人认为李景俭酗酒, 凌辱宰相, 诏令刚刚执行, 又迅速改任大州刺史。元稹害怕引起公众议论, 追回诏书召他回朝, 改任少府少监。受连累的人都被召了回来。不过李景俭最终因触犯众人的议论不得志而死去。李景俭疏散财物崇尚节义, 虽然不注重品德修养, 死的那天, 知名人士都惋惜他。  


        相关练习:《旧唐书·李景俭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关文言文
        《旧唐书·令狐彰传》《旧唐书·杜鸿渐传》
        《旧唐书·窦参传》《旧唐书·李祎传》
        《旧唐书·齐映传》《旧唐书·姚瑞传》
        《旧唐书·于頔传》《旧唐书·李嗣业传》
        《旧唐书·姜师度传》《旧唐书·崔知温传》
        《旧唐书·张濬传》《旧唐书·苏弁传》
        《旧唐书·诸遂良传》《旧唐书·毕諴传》
        《旧唐书·李芃传》《旧唐书·白居易传》
        《旧唐书·魏玄同传》《旧唐书·魏征传》
        《旧唐书·颜籀传》《旧唐书·王雄诞传》
        《旧唐书·孔述睿传》《旧唐书·刘乃传》
        《旧唐书·苏世长传》《旧唐书·李尚隐传》
        《旧唐书·杨绾传》《旧唐书·罗艺传》
        《旧唐书·吴少诚传》《旧唐书·封伦传》
        《旧唐书·孔祯传》《旧唐书·李渤传》
        《旧唐书·太宗本纪》(二)《旧唐书·王晙传》
        《旧唐书·�;沾�《旧唐书·李昭德传》
        《旧唐书·叶蕃传》《旧唐书·曹确传》
        《旧唐书·张嘉贞传》《旧唐书·周智光传》
        《旧唐书·魏元忠传》(二)《旧唐书·李翱传》
        《旧唐书·苏良嗣传》《旧唐书·令狐楚传》
        《旧唐书·王忠嗣传》《旧唐书·褚遂良传》
        《旧唐书·孙思邈传》《旧唐书·陆象先传》
        《旧唐书·张建封传》《旧唐书·王武俊传》
        《旧唐书·王承元传》《旧唐书·裴寂传》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