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宋史·陈俊卿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
        原文:
            陈俊卿, 字应求, 兴化人。绍兴八年, 登进士第, 授泉州观察推官。累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时灾异数见, 金人侵轶之势已形。俊卿乃疏言:“张浚忠荩白首不渝窃闻谗言其阴有异志夫浚之得人心伏士论为其忠义有素反是则人将去之谁复与为变乎”疏入, 未报, 因请对, 力言之, 上始悟。数月, 以浚守建康。又言:“内侍张去为阴沮用兵, 且陈避敌计, 摇成算, 请按军法。”上曰:“卿可谓仁者之勇。”除权兵部侍郎。乾道元年, 知建康府。逾年, 授吏部尚书。受诏馆金使, 遂拜同知枢密院事。时曾觌、龙大渊怙旧恩, 窃威福, 士大夫颇出其门。及俊卿馆伴, 大渊副之, 公见外, 不交一语, 大渊纳谒, 亦谢不接。五年, 曾觌官满当代, 俊卿预请处以浙东总管。上曰:“觌意似不欲为此官。”俊卿曰:“前此陛下去二人, 公论甚惬。愿捐私恩, 伸公议。”觌怏怏而去。枢密承旨张说为亲戚求官, 惮俊卿不敢言, 会在告, 请于右相虞允文, 得之。俊卿闻敕已出, 语吏留之。说皇恐来谢, 允文亦愧, 犹为之请, 俊卿竟不与, 说深憾之。吏部尚书汪应辰与允文议事不合, 求去, 俊卿数奏应辰刚毅正直, 可为执政。上初然之, 后竟出应辰守平江。自是上意向允文, 而俊卿亦数求去。明年, 以观文殿大学士帅福州。陛辞, 犹劝上远佞亲贤, 修政攘敌, 泛使未可轻遣。淳熙八年, 上章告老, 以少师、魏国公致仕。十三年十一月薨, 年七十四。上闻嗟悼, 辍视朝, 赠太保, 命本路转运司给葬事, 赐谥正献。
        (节选自《宋史·陈俊卿传》, 有删改)

        译文:
            陈俊卿字应求, 兴化人。绍兴八年, 陈俊卿考中进士, 被授予泉州观察推官之职。经多次升迁为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当时灾祸的异象多次显现, 金人入侵势态已经形成。陈俊卿于是上疏说:“张浚忠心耿耿, 到老都不会改变, 我私下听说有谗言讲他暗存异心。张浚之所以得人心, 为士论所推服, 是因为他一向忠诚、正义。如果不是这样, 那么众人肯定要离开, 谁还能和他共同应对变乱呢?”奏疏呈上后, 未得到答复, 于是他请求面见皇帝, 竭力为他说话, 皇上才醒悟。几个月后, 皇上派张浚守卫建康。陈俊卿又进言说:“内侍张去为暗中阻挠用兵, 并陈述躲避敌人的计谋, 动摇已定下的计划, 请依据军法查办。”皇上说:“你可以称得上有仁者的勇气。”陈俊卿被任命代理兵部侍郎。乾道元年陈俊卿为建康府知府。过了一年, 被授予吏部尚书。陈俊卿受命招待金国使臣, 于是拜任同知枢密院事。当时曾觌、龙大渊倚仗旧日皇恩, 假借君王威福, 士大夫多出自他们的门下。等到陈俊卿接受诏命招待陪同金使时, 龙大渊担任他的副手, 除了公事见面外, 俊卿不和他不交谈一句话, 龙大渊呈上名片拜见, 陈俊卿也谢绝不接。乾道五年, 曾觌任职期满应当轮换职位, 陈俊卿预先请示让他任浙东总管。皇上说:“曾觌的意思似乎不想担任这个官职。”陈俊卿说:“在这之前陛下让龙大渊、曾觌二人离开, 公众舆论非常满意。希望陛下抛弃私恩, 伸张公义。”曾觌怏怏不乐地离开了。枢密承旨张说替亲戚谋求官职, 害怕陈俊卿而不敢开口, 恰巧陈俊卿在休假中, 于是他向右相虞允文请求, 得到了官职。陈俊卿听说敕令已经签出, 吩咐官吏把它扣留下来。张说惶恐地来谢罪。虞允文也很惭愧, 但还是为张说的亲戚请求, 陈俊卿始终不答应, 张说深恨他。吏部尚书汪应辰与虞允文议事意见不合, 请求离朝, 陈俊卿多次奏说汪应辰刚强正直, 可以做执政官。皇上开始认为他说得对, 后来最终让汪应辰出京任平江郡守。从这以后皇上意见偏向虞允文, 陈俊卿也多次请求离朝。第二年, 以观文殿大学士的身份任福州统帅。陈俊卿上朝辞行时, 仍劝皇上远奸邪亲贤才, 修明朝政, 抵御外敌, 一般的使者不可轻易派遣。淳熙八年, 陈俊卿上书要求告老, 以少师、魏国公之职退休。淳熙十三年十一月去世, 享年七十四岁。皇上听到噩耗, 叹息伤悼, 停止上朝, 追赠太保, 令本路转运司办理丧葬事宜, 赐予谥号“正献”。


        相关练习:《宋史·陈俊卿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关文言文
        《宋史·庞安时》 宋史《苏轼列传》(一)
        宋史《苏轼列传》(二)宋史《苏轼列传》(三)
        宋史《苏轼列传》(四)宋史《苏轼列传》(五)
        宋史《苏轼列传》(六)宋史《苏轼列传》(七)
        宋史《苏轼列传》(八) 宋史《苏轼列传》(九)
        宋史《苏轼列传》(十)宋史《苏轼列传》(十一)
        宋史《苏轼列传》(十二)宋史《苏轼列传》(十三)
        宋史《苏轼列传》(一)a宋史《苏轼列传》(二)a
        《宋史·苏洵传》《宋史·苏洵传》(二)
        《宋史·苏洵传》(三)《宋史·苏洵传》(四)
        宋史《侯可》宋史《辛弃疾传》
        宋史·列传第二十二《张昭》《刘安世为谏官》
        李清照《一剪梅》《王冕求学》
        张志和《渔歌子》《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大天而思之, 孰与物畜而制之》《道山亭记》参考翻译
        《伯夷列传》《右溪记》
        《书愤》《周公诫子》
        《察今》陶渊明《饮酒》
        李白《行路难》(其一)袁宏道《天目》
        荀子《天论》宋玉《风赋》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
        《旅夜书怀》《婴宁》
        李白《与韩荆州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范仲淹《苏幕遮》《甘罗传》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