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李元纮传》原文及翻译
| | 旧唐书 原文: 李元纮, 其先滑州人, 世居京兆之万年。元纮少谨厚。初为泾州司兵, 累迁雍州司户。时太平公主与僧寺争碾硙, 公主方承恩用事, 百司皆希其旨意, 元纮遂断还僧寺。窦怀贞为雍州长史, 大惧太平势, 促令元纮改断, 元纮大署判后曰:“南山或可改移, 此判终无摇动。”竟执正不挠, 怀贞不能夺之。俄转好畤令, 迁润州司马, 所历咸有声绩。开元初, 三迁万年县令, 赋役平允, 不严而理。俄擢为京兆尹, 寻有诏令元纮疏决三辅。诸王公权要之家, 皆缘渠立硙, 以害水田, 元纮令吏人一切毁之, 百姓大获其利。 又历工部、兵部、吏部三侍郎。十三年, 户部侍郎杨玚、白知慎坐支度失所, 皆出为刺史。上令宰臣及公卿以下精择堪为户部者, 多有荐元纮者, 将授以户部尚书, 时执政以其资浅, 未宜超授, 加中大夫, 拜户部侍郎。元纮因条奏人间利害及时政得失以奏之, 上大悦, 因赐衣一副、绢二百匹。明年, 擢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顷之, 加银青光禄大夫, 赐爵清水男。 元纮性清俭。既知政事, 稍抑奔竞之路, 务进者颇惮之。时初废京司职田, 议者请于关辅置屯, 以实仓禀。元纮建议曰:“军国不同, 中外异制。内地置屯, 古所未有, 得不补失, 或恐未可。”其议遂止。 元纮在政事累年, 不改第宅, 仆马弊劣, 未曾改饰, 所得封物, 皆散之亲族。右丞相宋璟尝嘉叹之, 每谓人曰:“李侍郎引宋遥之美才黜刘晃之贪冒贵为国相家无储积虽季文子之德何以加也!”二十一年疾瘳, 起为太子詹事, 旬日而卒。赠太子少傅, 谥曰文忠。 (选自《旧唐书》, 有删节) 译文: 李元纮, 他的祖先是滑州人, 世代居住京兆万年。 李元纮年轻时谨慎忠厚、。最初任泾州司兵, 几次升任雍州司户。当时太平公主与僧寺争夺水碾, 公主当时正受宠专权, 百官都迎合她的旨意, 李元纮却判定水碾应归还僧寺。窦怀贞任雍州长史, 特别害怕太平公主的威势, 急令李元纮改判, 李元弦在判状后大笔一挥写道:“南山或许可以改移, 这一判决终究不能动摇。”最终秉公处治没有屈服, 窦怀贞没能改变这个判决。不久改任好畤令, 升任润州司马, 到任之处都有好的名声和政绩。开元初年, 三次升任万年县令, 赋役平均适度, 不严厉苛刻而得以治理。不久升任京兆尹, 接着有诏书令李元纮清理疏通三辅渠岸。当时各王公权贵之家, 都沿渠架设水碾, 妨害水田, 李元纮令吏员全部捣毁, 百姓大获利益。 李元纮又任工部、兵部、吏部三侍郎。十三年, 户部侍郎杨玚、白知慎因支度失当获罪, 都出任刺史。皇上令宰相及公卿以下精选能主持户部的人, 很多人推荐李元纮, 皇上将要授任李元纮为户部尚书, 当时的宰相却认为他资历浅, 不宜破格授官, 便加授他为中大夫, 授任户部侍郎。李元纮因此上奏章一一列举民间利害及时政得失, 皇上十分高兴, 为此赐给他衣服一副、绢二百匹。次年, 李元纮升任中书侍郎、同中门下平章事。很快又加授银青光禄大夫, 赐爵清水男。 李元纮品性清廉俭仆, 做宰相以后, 稍稍压抑追逐名利的道路, 那些谋求升进的人十分害怕他。当时刚刚废弃京官的职田, 有人提议请求在关辅设置屯田, 以充粮仓。李元纺建议说;“军务与国政情况不同, 内地与边境制度相异。内地设置屯田, 自古以来就没有实行过, 得不偿失, 恐怕不行。”在关辅设置屯田的提议于是停止。 李元纮做宰相多年, 不改换住宅, 供使役的车马老弱破旧, 也不曾更换装饰, 得到的封赏都分散给亲族。右丞相宋璟曾经为此赞叹, 经常对人说:“李侍郎引荐宋遥这样的美才, 黜退刘晃这样的贪官, 贵为国相, 家无储蓄。即使是季文子的德行, 也不能超过�。 倍荒瓴∮�, 起任太子詹事, 十天后去世。追赠太子少傅, 谥号文忠。
相关练习:《旧唐书·李元纮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