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明史·马文升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
        原文:
            马文升, 字负图, 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 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 风裁甚著。成化初, 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 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 抚安流移, 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 又败之汤羊岭, 勒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 总督漕运。淮、徐、和饥, 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孝宗即位, 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 悉议行。帝耕藉田, 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日:“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 此何为者?”即斥去。明年, 为兵部尚书, 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 兵政废弛, 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 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 夜持弓矢伺其门, 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 尽心戎务, 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 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 即非职守, 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 当早谕教, 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 保抱扶持, 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山东久旱, 浙江及南畿水灾, 文升请命所司振恤, 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 帝亦推心任之, 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溏罢倪岳代溏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 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 朝政已移于中官, 文升老, 连疏求去, 许之。家居, 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 辄颦蹙不答。五年卒, 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 长于应变, 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 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 厉廉隅, 直道而行。卒后逾年, 大盗至钧州, 以文升家在, 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 


        译文:
            马文升, 字负图, 相貌奇异, 很有力气。景泰二年考中进士, 被任命为御史。先后巡按山西、湖广, 依法裁处奸邪, 名声很大。成化初年, 被征召升任南京大理寺卿。满四作乱时, 马文升凭借所记功劳提拔为左副都御史。赈济巩昌、监洮的灾民, 抚慰安顿流亡百姓, 成绩显著。当时, 在黑水口打败袭扰之敌, 又在汤羊岭打败他们, 刻石记功后返回。提升为右都御史, 总管督率漕运事宜。淮安、徐州、和州三地发生饥荒, 他从江南调拨十万石粮食, 五万两盐价银赈济灾民。孝宗即位, 被征召拜官为左都御史。弘治元年马文升上书条陈十五件事, 经过讨论后全部付诸实行。孝宗效仿古天子亲自耕种藉田, 教坊就向孝宗进献杂戏。文升严肃地说:“天子刚刚登基应当让他懂得农事的艰难, 你们演戏是什么意思?”立即呵斥他们离去。第二年, 担任兵部尚书, 依旧督率团营。天下太平的时间已经很久, 使得军政荒废松弛, 西北少数民族不时到边塞附近窥伺。文升严格考核各个将校, 罢免了三十多个贪婪懦弱的将�!<槿硕运衷购�, 夜间拿着弓箭守候在他的门口, 有的写了诽谤信射到东长安门内。马文升治理兵部十三年, 尽心于军务, 在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方面, 多次上书陈述有利国家、合乎时宜的事。只要是对国家有利的, 即使不在职责范围内, 马文升也会言无不尽。他曾经认为太子年龄到了四岁, 应当尽早晓谕教诲, 请求选择敦厚谨慎、老成持重、精通典籍的人, 由他们教育扶持太子, 所有的言谈举止都以正确的方法引导。山东大旱, 浙江及南京闹水灾, 文升奏请皇帝命令有关部门赈济抚恤, 操练士卒以备不测。都被孝宗采纳。马文升在朝廷官员中年高德劭, 皇上也诚心诚意地任用他, 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吏部尚书屠滽被罢免, 倪岳代替屠滽, 倪岳死后, 用文升代替他。南京、凤阳刮大风、下大雨, 屋子被毁坏, 大树被拔起, 文升请求皇上减少宴饮撤去歌舞, 修养德行, 反省过失, 开御前讲席, 杜绝宴会游乐;停下不亟待解决的事务, 停止额外的织造;赈济饥民, 搜捕盗贼。后来, 文升又上书谏论吏部掌管的十件事。文帝都加以赞扬并采纳。正德年间, 朝政被宦官把持, 文升年迈, 接连上疏要求回乡, 皇上答应了他。在家闲居, 无事从不到州城去。说到当时政事, 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正德五年去世, 享年八十五岁。马文升文武兼备, 擅长应付事变, 朝中的大事常常等待他来决定。镇守边关有功, 外国都听说他的名声。特别重视气节, 磨砺自己端正不苟的品性, 一生走正直之道。死后一年多, 盗匪到了钧州, 因为文升的家在钧州, 就离开了。 

        相关练习:《明史·马文升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关文言文
        《明史·方克勤传》《明史·李颐传》
        《明史·冯琦传》《明史·夏言传》
        《明史·章溢传》《明史·叶茂才传》
        《明史·刘体乾传》《明史·陈友谅传》
        《明史·何鉴传》《明史·高世则传》
        《明史·毛澄传》《明史·李戴传》
        《明史·赵志皋传》《明史·孙玮传》
        《明史·陆昆传》《明史·张以宁传》
        《明史·陆炳传》《明史·孙继鲁传》
        《明史·程绍传》《明史·胡深传》
        《明史·商辂传》《明史·刘定之传》
        《明史·江翰传》《明史·梅国桢传》
        《明史·赵用贤传》《明史·曹邦辅传》原文及翻
        《明史·张居正传》《明史·王三善传》
        《明史·范复粹传》《明史·白圭传》
        《明史·耿炳文传》《明史·耿九畴传》
        《明史·况钟传》(二)《明史·许士柔传》
        《明史·陈泰传》《明史·欧阳德传》
        《明史·詹荣传》《明史·陈吾德传》
        《明史·毕自严传》《明史·徐渭传》
        《明史·吴达可传》《明史·史可法传》
        《明史·袁化中传》《明史·李文祥传》
        《明史·彭程传》《明史·金声传》
        《明史·王洽传》《明史·顾允成传》
        《明史·贾三近传》《明史·陈德传》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