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明史·湛若水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
        原文:
            湛若水, 字元明, 增城人。弘治五年举于乡, 从陈献章游, 不乐仕进, 母命□出, 乃入南京国子监。十八年会试, 学士张元祯, 杨廷和为考官, 抚其卷曰:“非白沙之徒不能为此”。置第二。赐进士, 选庶吉士, 授翰林院编修。时王守仁在吏部讲学, 若水与相应和。寻丁母忧, 庐墓三年。筑西樵讲舍, 士子来学者, 先令习礼, 然后听讲。
            嘉靖初, 入朝, 上经筵讲学疏, 谓圣学以求仁为要。已, 复上疏言:“陛下初政, 渐不克终。左右近侍争以声色异教蛊惑上心。大臣林俊、孙交等不得守法, 多自引去, 可为寒心。亟请亲贤远奸, 穷理讲学, 以隆太平之业。”又疏言日讲不宜停止, 报闻。明年进侍读, 复疏言:“一二年间, 天变地震, 山崩川涌, 人饥相食, 殆无虚月, 夫圣人不以屯否之时而后亲贤之训明医不以深锢之疾而废元气之剂宜博求修明先王之道者日侍文华以裨圣学。”已, 迁南京国子监祭酒, 作《心性图说》□教士。拜礼部侍郎。仿《大学衍义补》, 作《格物通》, 上□朝, 历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南京俗尚侈靡, 为定丧葬之制颁行之。老, 请致仕, 年九十五卒。
            若水生平所至, 必建书院以祀献章。年九十, 犹为南京之游。过江西, 安福邹守益, 守仁弟子也, 戒其同志曰:“甘泉先生来, 吾辈当宪老而不乞言, 慎毋轻有所论辩。”若水初与守仁同讲学, 后各立宗旨。守仁以致良知为宗, 若水以随处体验天理为宗。守仁言若水之学为求之于外, 若水亦谓守仁格物之说不可信者四。又曰:“阳明与吾言心不同。阳明所谓心, 指方寸而言。吾之所谓心者, 体万物而不遗者也, 故以吾之说为外。”一时学者遂分王、湛之学。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一, 有删节》)

        译文:
           湛若水, 字元明, 广东增城人。弘治五年(1492), 科考乡试中举, 跟从陈献章学习, 不乐于追求功名。后来母亲命令他出仕做官, 他才到南京国子监学习。弘治十八年参加会试, 学士张元祯、杨廷和做考官, 抚摸着他的考卷赞叹道:“不是白沙陈献章的学生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的。”列为第二名。朝廷赐他做进士, 选为庶吉士, 授翰林院编修一职。这时王守仁正在吏部讲学, 若水和他互相应答唱和。不久母亲去世, 他在墓旁建造房屋守孝三年。建造“西樵讲舍”。各地士子来求学的, (湛若水)先教他们学习礼, 然后让士子听他讲课。 
            嘉靖初年, 进入朝廷做官, 陈奏经筵讲学疏, 认为圣学要把求仁作为根本。不久, 又上书道:“陛下刚刚临朝处理政事, 渐渐不能克服自己到最后。身边亲近的侍从争相用声色邪教来迷惑陛下的心志。大臣林俊、孙交等人因不能守护治国安邦之法, 而言多辞官而去, 实在令人寒心。切望陛下亲贤人, 远奸佞, 穷究事物之理, 讲求学问, 来兴盛太平的大业。”又上疏说不应停止每日的经筵讲学, 上级回复表示皇帝知道了这件事情。第二年, 出仕侍读一职。又上书说:“近一二年间, 天象巨变、大地震动, 山石崩塌、河川汹涌, 饥荒不断, 人自相食, 几乎没有哪个月不是这样的。圣人不会等到艰难困苦之时才去听取贤者的意见, 明医不会因病人病情严重而停用恢复元气的药。陛下应广求能阐明先王之道的人, (让其)每日服侍在文华殿(为陛下讲学), 以益于圣人学说的发扬光大。”不久, 升任南京国子监祭酒, 作《心性图说》来教导士子。任礼部侍郎。仿效《大学衍义补》而作《格物通》, 进呈朝廷。后历任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南京民俗崇尚奢靡, (湛若水)制定丧葬制度并颁布施行。因年老请求辞官。九十五岁时去世。 
            若水在他一生所到之处, 一定修建书院来纪念陈献章。九十岁时还漫游南京。途经当时的江西时, 王守仁的弟子安福人邹受益告诫他的同仁说:“甘泉先生来, 我们应当尊敬这位老人而不要妄自讨教, 千万不要轻易与他论辩。”若水最初和守仁一同讲学, 后各自设立宗旨, 守仁以“致良知”为宗旨, 若水则以“随处体验天理”为宗旨。守仁说若水的学问是从外部来的, 若水也认为守仁的“格物”之说有四点不可信, 还说:“阳明所说的‘心’与我所说的‘心’不同。阳明所说的‘心’仅指人的方寸本心。而我所说的‘心’存在于万物之中, 无处不在, 所以他认为我的学说是从外部得来的。”当时的学者就把他们的思想分为王、湛两派。 



        相关练习:《明史·湛若水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关文言文
        明史《章溢传》《明史·顾成传》
        《明史·汪应轸传》《明史·杨慎传》
        《明史·刘基传》《明史·沈炼传》
        《明史·马文升传》《明史·杨廷和传》
        《明史·花云传》《明史·王英传》
        《明史·徐光启》《明史·王宪传》
        《明史·�:唷�《明史·蒋瑶列传》
        《明史·黄道周传》《明史·戚继光传》
        《明史·金濂传》《明史·何乔新》
        《明史·俞通海传》《明史·鲁穆传》
        《明史·赵彦传》《吴与弼, 字子传》
        《明史·张溥传》《明史·熊鼎传》
        《晏子治东阿》《郑人逃暑》
        《李贺小传》《活水源记》
        袁宏道《极乐寺纪游》《子罕弗受玉》
        《孔子世家》《方山子传》
        《指喻》《病入膏肓》的
        《阳子之宋》《乌江自刎》
        《大铁椎传》《天时不如地利》
        聊斋志异《梦狼》晏殊《蝶恋花》
        王昌龄《出塞》《望洋兴叹》
        《宋史·赵普传》《乐民之乐, 忧民之忧》
        《论语》六则翻译陆游《钗头凤》
        狄金森《在篱笆那边》英语《观刈麦》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唐诗三百首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题库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