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谭学讴》阅读练习及答案(含原文和翻译)
| | | 011薛谭学讴 【解释】 薛谭学讴(1)于(2)秦青, 未穷(3)青之技, 自谓尽之, 遂辞归(4)。秦青弗止(5), 饯于郊衢(念qu, 二声)(6), 抚节(7)悲歌, 声振林木, 响遏(8)行云。薛谭乃谢(9)求反(10), 终身不敢言归。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 未穷青之技, 自谓尽之, 遂辞归。秦青弗止, 饯行于郊衢, 抚节悲歌, 声振林木, 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 终身不敢言归。 秦青顾谓其友曰:“昔韩蛾东之齐, 匮粮, 过雍门, 鬻(读音yu四声, 卖)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读音li二声, 栋, 中梁), 三日不绝, 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 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 一里老幼悲愁, 垂涕相对, 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 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抃(读音bian四声, 鼓掌)舞, 弗能自禁, 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雍门之人, 至今善歌哭, 放(通‘仿’, 效仿)娥之遗声也。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 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 就以为学尽了, 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 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 秦青打着节拍, 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 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 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 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秦青对他的朋友说:“从前韩国的娥到东边的齐国去, 没有粮食了, 经过雍门(齐国的城门)时, 在那卖唱乞讨食物。虽然她走了但是还有余音绕着(那雍门的)中梁, 三日不停(消失), 旁边的人还以为她人没有走呢。住客栈时, 客栈的人侮辱她。韩国的娥因此放声哀哭, 整个里弄的老小都因此而悲伤愁苦, 互相垂泪相对, 三天都不吃饭。(里弄的人)赶紧去把追她(回来)。娥回来后, 又放声歌唱。整个里弄的老小欢喜跳跃拍手舞蹈, 不能克制自己, 全忘了刚刚的悲伤了。(里弄的人)于是给了她很多钱财打发她走。所以雍门那的人, 至今还善于唱歌表演, 那是效仿娥留下的歌唱(技艺)啊。”【注释】 (1)讴:唱歌;(2)于:向;(3)穷:�。�;(4)遂辞归:于是就告辞回家;辞:告辞(5)弗止:没有劝阻;(6)饯行于郊衢: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7)抚节:打着拍节:(8)遏:阻止;(9)谢:道歉;(10)反:通假字, 通“返”, 返回。 【中心】 这个故事说明了学习必须虚心、持之以恒、不能骄傲自满、半途而废。这里也给我们以启示:一方面可以说恰当的正面教育可收到很好的效果。道理是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的, 当反过来用它来指导学生实际时, 就应具体化、形象化, 教师的引导也要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针对往往容易产生自满的同学, 这样的导向往往能使其看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 使其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 让其真正懂得如何做到全面发展, 以及如何才能真正成为“四有人才”, 进而激励他们锐意进取的可贵精神。 【文言知识】 说“谢”:现代汉语中的“谢”, 多指感谢或凋谢。上文“薛谭乃谢求反”中的“谢”。指认错、道歉。又, “父斥之, 儿谢”, 意为父亲斥责儿子, 儿子便认错。又, “帝怒, 群臣谢去“, 意为皇帝发怒了, 大臣们认错而离去。 从薛谭学讴说起 古籍《列子.汤问》内有一段“薛谭学讴”, 原文仅有五十一个字。古文历来讲究简洁, 力求言简意赅, 不似我们今天风行的假大空文风。 今将原文抄录如下:薛谭学讴于秦青, 未穷秦青之技, 自谓尽之, 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 抚节悲歌, 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 终生不敢言归。 我试将这段古文译成我们习惯使用的白话文。译前, 先将原文内的几个生涩古字释说一下:“讴”, 即唱歌;“弗”, 不;“饯”, 为送别举办饯行;“郊衢”, 城市郊外的大道;“抚”, 古时与“拊”字通用, 作表示拍击、拍打之意用的动词;“节”, 古时的打击乐器;“反”, 古时与返通用。这段古文说的是发生在两千五六百年以前战国时期的故事。秦国有一个叫薛谭的青年歌手, 为提高唱歌本领, 投在秦国歌唱家秦青的门下学习声乐艺术。薛谭还没有学尽秦青的技艺, 就盲目自认已经全部学到, 踌躇满志的要去独闯江湖, 于是向秦青提出要求结束学习, 要告别老师回自己家去。面对自满的学生, 秦青没有批评, 没有制止, 不仅同意了薛谭的请求, 还郑重举办了结业仪式, 秦青亲自出城送别, 又在郊外的大道设宴为薛谭饯行。眼看薛谭就要离去, 不知何日能再聚, 想起薛谭学艺以来的岁月时光里, 师生进行传承艺术, 相互融洽相互尊重, 秦青胸中泛出不舍之情难以自禁, 秦青取出随身携带着的叫“节”的打击乐器, 拍拍打打的敲了起来, 又紧随这敲打出来的节奏, 纵情引吭高歌, 他把自己对离别的伤感倾泄在歌声里。但见, 秦青激昂的歌声, 把大道附近树林里的大树震荡得枝摇叶晃;秦青高亢的歌声, 直插九霄云天, 正在天空飘行的白云遭受强大有力的歌声阻挡, 只得被迫停止了游动。薛谭第一次亲身目睹了自己的老师歌唱本领如此高强, 技艺如此绝伦, 发自肺腑钦敬, 薛谭幡然醒悟, 明白自己肤浅的学业与老师已经登临的艺术高境差距之遥有如地对天。薛谭当即向老师认错, 恳求老师准允他重返师门继续学习。秦青谅恕了薛谭, 师生皆是欢喜, 从此以后, 薛谭安心学艺, 永远不敢再说自己要毕业要回家的话。 世人观察事物, 判断是非, 因为要受视角、思维定式、人生经历、身处环境、身居地位等诸多要素的影响或束约, 获取的印象, 作出的结论, 就相互出入很大, 于是人们各执己见, 各述己论, 莫衷一是。读书也同此理。人们同读一本书, 各有各自的解读方法, 各有各自的读后联想。我现在谈谈我读“薛谭学讴”, 一文的感想。 在我读过的有限的书籍中, 《列子.汤问》篇中的“薛谭学讴”, 是我看见的最古老的记述声乐教育的文字。此文告诉我们, 我国在两千五百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职业声乐教师, 因为《列子》一书是战国时期问世的著作。只可惜《列子》著作不是正宗史书, 又叹惜中国的正宗史书是不记载中国的科教文发展史的, 使我们的那些善令大人物宠爱的学者们, 不能手执《列子》一书去尽施捕风捉影的看家本事来番大扬国威。 “薛谭学讴”全文没有叙述秦青进行声乐教育的具体细节, 没有介绍薛谭声乐学习的内容, 甚至连薛谭在发生了要“辞归”究竟已经向秦青学艺有多久也不交待, 我以为与正题“学讴”有偏离之嫌。《列子》篇中另有一段叙述纪昌学箭的文字, 纪昌的老师飞卫的训练法, 纪昌艰苦学练射术的实况, 文章介绍得很详细。我猜, 这恐怕是因为作者对声乐教学较陌生, 对射术训练很熟悉的原因。 “薛谭学讴”全文的重心是刻画人物秦青和薛谭, 颂扬秦青的“视徒如子”和薛谭的“知错则改”的好品质。秦青对待学生, 宽容大度、仁爱和善, 作者用最简洁、洗练的词字成功塑造出教师秦青的高大形象。但是, 秦青的人格再高大, 却可惜是古非今。无论我们把眼能睁多大, 也很难在今天的哪所学校里能轻松寻觅到秦青的那可尊可敬的身影, 那种正把馋眼死盯着学生们钱袋的道貌岸然的教师, 反是张眼便可看见。我略知某些大学府里的龌龊事, 还耳闻目睹某些个音乐学院里的幕后情, 但我须受中国的文化界、教育界尤其音乐界的“只许歌德”钢铁法则的制约, 只能闭嘴。“一日遭蛇咬, 十年怕井绳, ”, 以免再遭口诛, 惧畏再有人又要怒斥我这个三十多年前身陷大牢被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击落了全部牙齿的人, 是满嘴狗牙。 其实, 薛谭很可爱。薛谭不仅有“知错则改”的大丈夫品质, 有对真善美尤其声乐艺术的执著追求的好德性, 还有头脑清晰、眼光锐利的艺术鉴别力。在混沌世界, 尤其在铜臭熏天的年度, 学生寻明师难;明师寻好学生更难。学生寻明师, 其难难在必须长着一对锐眼。中国人病痛多, 否则电视广告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药物广告。国人之眼疾, 比如“红眼病”、“势利眼”,比比皆是。治疗眼疾的药, 电视却从无广而告之的, 可见此等眼病是无药可治的癌症。“势利眼”者便要“一叶蔽目, 不见泰山”, 何有拜会明师的缘分?薛谭听见秦青激亢放歌, 当即识辨出这是最高级的声乐艺术, 出于对艺术的真爱, 所以断然决定认错, 争取返回秦青门下去努力学习真正的艺术。可惜, 有太多太多的中国青年没有艺术的鉴别力, 浑浑噩噩地叫惯施烟雾的煤体轻易牵着鼻子乖乖的走, 否则, 哪来的“追星族”?何来如此之多的人痴目迷恋“十二乐坊”?什么是“艺术鉴别力”?这是一个三言两语不能说清的大学术题。我常对我的学生说, 能“观文辨人”者有望叩开圣洁的文学大门;可“听音识人”者方可步入高雅的音乐之堂。这其实说及的也只是“鉴别力”的大海之一滴而已。明师寻觅“好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生理条件(比如, 色盲不得学美术, 耳背不得学音乐, 骨骼欠佳不得学舞蹈), 俯拾皆是, 精神好(执着追求艺术又刻苦学习)的学生也不难找, 明师要寻人格、品德好的学生, 无疑大海捞针。为什么会这样?我不说, 硬要说, 我又要犯矛头直指社会对特�!岸实邸狈抛莸慕叶套锕�, 又要如鲁迅笔下的九斤老太去唠叨:“如今世道, 一代不如一代”。 “薛谭学讴”的全文华彩句是“声振林木, 响遏行云”八个字。这八个字浪漫又夸张, 字字都有万钧力, 可称是光烁千古的绝句。这个绝句, 经受了两千多年的后人们不断袭用。这八个字内涵深广, 包括了声音的力度、音量、音质(坚实度)、播送力(即是今天的音乐界常�?仗溉次奕巳ナ蛋斓氖裁础按┩噶Α保⑸值墓裁⑸鹊纫衾盅誓谌�。 “薛谭学讴”读完细想, 忽然猜出这个中一个隐情来, 那就是秦青从事声乐教学, 从来不给学生做教学示范。学生薛谭之所以发生骄傲自大要“辞归”, 与老师不示范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赏析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虚心求教, 要没有止尽地学下去。不能骄傲自大, 要知错就改!这是我们阅读本文应该得到的启示。 学习是学无止境的,学海无涯,永远精进。 作者简介 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圉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郑国人,与郑缪公同时。 相传战国时郑人列御寇所作。原书已亡佚, 现在流传的本子是东晋张注的。这部分的内容丰富复杂, 有消极无为、个人享乐的观点, 也有包含朴素唯物论和辨证的观点。书中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人有亡者》、《杞人忧天》、《齐人攫金》等 练习 1.“穷”在本文中是“尽”的意思, 你知道下列句子中的“穷”字是什么意思吗? (1)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 (2)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 2.背诵课文。 3.对成语“响遏行云”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1)秦青的歌声太悲壮了。 (2)秦青的歌声由于声音很大, 天空中的云都被振住了, 不能流动了。 (3)形容秦青的歌声嘹亮, 高入云霄, 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这里运用了一种夸张的修辞方法。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答案:①阻止 ②停止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与②相同, 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 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 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 ③与④也不同 答案:A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 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4. 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 是什么? 答:有。他那知错就改、变骄傲为虚心的态度。 5. 薛潭为何“辞归”, 又为何“求反”? 答: 6.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学习应虚心, 不能浅尝辄止。 7.薛谭为什么要回家? 答:他以为自己已经学完了秦青的技艺, 再也没什么可学的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