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庞籍传》原文及翻译
| | 宋史 原文: 庞籍, 字醇之, 单州成武人。及进士第。知州夏竦以为有宰相器。预修《天圣编敕》, 擢群牧判官, 因转封言:“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 重武备也。今日圣断乃异于昔, 臣窃惑焉。若是, 则清强者沮矣”。久之, 出知秀州, 召为殿中侍御史, 章献太后遗诰:章惠太后议军国事;籍请下阁门, 取垂帘仪制尽燔之。又奏:“陛下躬亲万机, 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 擢进近列, 愿采公论, 毋令出于执政。”孔道辅谓人曰:“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 独庞醇之, 天子御史也。”为开封府判官, 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籍言:“祖宗以来, 未有美人称教旨下府者, 当杖内侍。”诏有司:“自今宫中传命, 毋得辄受。”数劾范讽罪, 讽善李迪, 皆寝不报, 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 以祠部员外郎罢为广南东路转运使。又言范讽事有不尽如奏, 讽坐贬, 籍亦降太常博士。寻复官, 徙福建转运使。自元昊陷金明、承平, 破五龙川, 边民焚掠殆�。�, 稍葺治之。戍兵十万无壁垒, 皆散处城中, 畏籍, 莫敢犯法。元昊遣李文贵赍野利旺荣书来送款, 籍曰:“此诈也。”乃屯兵青涧城。后数月, 果大寇定川, 籍召文贵开谕之, 遣去。既而元昊又以旺荣书来, 会帝厌兵, 因招怀之, 遣籍报书, 使呼旺荣为太尉。籍曰:“太尉三公, 非陪臣所得称, 使旺荣当之, 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 皆其官名也, 于义无嫌。”朝廷从之。仁宗不豫, 籍尝密疏, 请择宗室之贤者为皇子, 其言甚切。徙定州, 召还京师, 上章告老, 寻以太子太保致仕, 封颍国公。薨, 年七十六。时仁宗不豫, 废朝、临奠皆不果, 第遣使吊赙其家。赠司空, 加侍中, 谥庄敏。 译文: 庞籍字醇之, 单州成武人。及进士第, 知州夏竦认为庞籍有宰相的才能。朝廷准备编修《天圣编敕》, 庞籍升为群牧判官, 于是上言说“过去的制度规定臣下不能使用国家所养之马, 这是一种重视武装装备的表现。如今皇上决断不同于过去, 臣下私下觉得很迷惑。如果这样, 那么清廉的官吏就会感到丧气。”很久后, 庞籍离开京师任秀州知州, 奉召任殿中侍御史, 章献太后颁布遗诏:章惠太后参议军国大事。庞籍请求交付阁门, 取来垂帘礼仪制度全部烧掉。又上奏说:“陛下亲自处理国家事务, 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 防止朋党。提拔近亲大臣, 要听取众大臣的意见, 不要使它取决于执政大臣。”孔道辅对人说:“言事官大多看宰相的眼色, 揣摩宰相的意图, 唯有庞醇之, 是天子的御史。”任开封府判官时, 尚美人派遣内侍声称教旨(上对下的告谕)免除工人市租。庞籍说:“宋朝建国以来, 还没有美人声称教旨下达州府的, 应当杖打内侍。”诏令有司:“从今以后宫中传命, 不要马上接受。”多次弹劾范讽的犯罪之事, 范讽与李迪要好, 都扣留没有上报朝廷。反而说庞籍上奏宫禁之事不实, 以祠部员外郎罢免为广东南路转运使。又说范讽没有将事情全部上奏, 范讽因此而贬官, 庞籍也降为太常博士, 不久又官复原职, 调任福建转运使。自从元昊攻陷金明、承平, 攻破五龙川, 边境百姓被焚烧掠夺几乎完�。蛹饺魏�, 在山谷旁边修筑招安砦, 多次招募百姓进行耕种, 将收获的粮食来作为军需之用。戍兵十万没有坚壁完垒, 都分散驻扎在城中, 由于畏惧庞籍, 没有一人犯法违禁。元昊派李文贵带着野利旺荣的书信说前来投诚, 庞籍说:“这是欺骗。”于是在青涧城驻扎军队。数月后, 元昊果然大举进犯定川, 庞籍召见李文贵进行劝导晓谕, 将他遣送走。不久元昊让野利旺荣修书一封, 正值仁宗厌恶战争, 于是对元昊进行招安安抚, 派遣庞籍回报书信, 叫旺荣为太尉。庞籍说“太尉三公, 不是陪臣所能称呼的(官职), 假使旺荣成为太尉, 那元昊就不能做臣子了。如今他的来信自称‘宁令’或‘谟宁令’, 都是官名, 在意义上没有什么疑忌。”朝廷听从了庞籍的建议。仁宗身体不适, 庞籍曾秘密上疏, 请求选择宗室中的贤俊之士为皇太子, 言辞十分恳切。调往定州, 奉召回到京师, 上书朝廷告老还乡, 不久以太子太保致仕, 封为颍国公。去世, 终年七十六岁。这时仁宗身体不适, 废朝、临奠都未实现, 只派遣使者吊唁并资助其家办理丧事。追赠司空, 加侍中, 谥号“庄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