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高士奇传》原文及翻译
|
| 清史稿 原文: 高士奇, 字澹人, 浙江钱塘人。幼好学能文。贫, 以监生就顺天乡试,充书写序班。工书法。康熙十七年, 圣祖降敕, 以士奇书写密谕及纂辑讲章、诗文, 供奉有年, 特赐表里十匹、银五百。二十六年, 上谒陵, 于成龙在道尽发明珠、余国柱之私。驾旋, 以成龙言问士奇, 亦尽言之。上曰:“何无人劾奏?”士奇对曰:“人孰不畏死。”帝曰:“若辈重於四辅臣乎?欲去则去之矣, 有何惧?”未几, 郭诱疏上, 明珠、国柱遂罢相。二十七年, 山东巡抚张汧以赍银赴京行贿事发, 逮治, 狱辞涉士奇。会奉谕戒勿株连, 於是置弗问。士奇因疏言:“臣等编摩纂辑, 惟在直庐。宣谕奏对, 悉经中使。非进讲, 或数月不觐天颜, 从未干涉政事。独是供奉日久嫌疑日滋张汧无端疑怨含沙污蔑臣将无以自明幸赖圣明在上诬构难施但禁廷清秘, 来兹萎斐, 岂容仍玷清班?伏乞赐归田里。”上命解任, 仍领修书事。二十八年, 从上南巡, 至杭州, 幸士奇西溪山庄, 御书“竹窗”榜额赐之。三十三年, 召来京修书。士奇既至, 仍直南书房、三十六年, 以养母乞归, 诏允之, 特授詹事府詹事。寻擢礼部侍郎, 以母老未赴。四十二年, 上南巡, 士奇迎驾淮安, 扈跸至杭州。及回銮, 复从至京师, 屡入对, 赐予优渥。上顾侍臣曰:“朕初读书, 内监授以四子本经, 作时文;得士奇, 始知学问门径。初见士奇得古人诗文, 一览即知其时代, 心以为异, 未几, 朕亦能之。士奇无战阵功, 而朕待之厚, 以其裨朕学问者大也。”寻遣归, 是年卒於家。上深惜之, 命加给全葬, 授其子庶吉士舆为编修。寻谥文恪。 (节选自《清史稿》卷五十八) 译文: 高士奇, 字澹人, 浙江钱塘人。小时候就喜欢学习擅长写文章。家里很贫穷, 以监生的身份前往顺天参加乡试, 充任书写序班。工于书法, 康熙十七年, 圣祖颁发诏书, 因为高士奇写过秘密的谕旨, 并编辑过讲章、诗文, 侍奉皇帝多年, 特地赐给他衣料十匹、五百两银子。二十六年, 皇上到陵墓前拜谒, 于成龙在路上极力揭发纳兰明珠、余国柱的谋私之事。皇帝回来后, 拿于成龙说的话问高士奇, 他也全部如实说了。皇上说:“为什么没有人弹劾上奏?”高士奇回答说:“人谁不害怕死。”皇帝说:“你们这几个人的地位比四位辅臣重要吗?想除掉他们就除掉了, 有什么害怕的?”不久, 郭琇上疏, 纳兰明珠、余国柱最终被罢免宰相。康熙二十七年, 山东巡抚张汧带着银子到京城行贿的事情被揭露, 被逮捕惩治, 他的供词中涉及到高士奇。恰逢皇上下令告诫不要牵连他人, 于是释放了他不再审问。高士奇因此上疏说:“我等负责编辑, 只在值宿之处。皇帝命令宣召回答问题, 都是经过宫中的使者。如果不是为皇帝讲解诗书文史, 有时候几个月不能见到皇帝, 从来没有干涉过政治上的事情。只可能是侍奉皇帝的时间久了, 嫌疑就逐渐滋生。张汧无缘无故的猜疑怨恨, 含沙射影污蔑我, 我没有办法证明自己, 幸亏仰赖皇上圣明, 诬陷之事难以实施。但是宫禁之地, 招来这样的谗言, 难道可以容忍玷污清贵的官班吗?乞求赐予我回归家乡。”皇上下令解除他的职务, 仍然管辖修书的事情。二十八年, 他跟随皇上南巡, 到杭州, 皇上到高士奇的西溪山庄, 亲笔书写“竹窗”的匾额赐予他。康熙三十三年, 皇上下诏让他到京城修书。高士奇来到后, 仍在南书房值宿。三十六年, 高士奇因养育母亲乞求回乡, 皇上下诏允许了, 特地授予他詹事府詹事。不久提拔他为礼部侍郎, 他因为母亲年老没有赴任。四十二年, 皇上南巡, 高士奇在淮安接驾, 随皇帝到杭州。等到皇帝回宫, 他又跟从皇帝回到京城, 多次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文;得到高士奇后, 才了解了做学问的门径。最初看到高士奇拿到古人的诗文, 一看就知道它们的时代, 心里感到很惊奇, 不久, 我也能做到这样。高士奇没有战功, 但是我待他优厚, 因为他大大增进了我的学问。”不久遭贬谪回乡, 这一年, 高士奇在家中去世。皇上感到很惋惜, 下令让他全葬, 授予他的儿子庶吉士高舆为编修。不久赐予他谥号文恪。
相关练习:《清史稿·高士奇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