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苏轼《苏廷评行状》原文及翻译

        苏轼
        原文:

        庆历中, 始有诏州郡立学, 士欢言, 朝廷且以此取人, 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 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 无与人争入学。郡吏素暴苛, 缘是大扰, 公作诗并讥之。

        自五代崩乱, 蜀之学者衰少, 又皆怀慕亲戚乡党, 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 所以劝导成就者, 无所不至。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 父老纵观以为荣, 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自是眉之学者, 日益至千余人。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 已壮, 犹不知书。公未尝问。或以为言, 公不答, 久之, 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 果自愤发力学, 卒显于世。

        公之精识远量, 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使少获从事于世者, 其功名岂少哉!不幸汩没, 老死无闻于时。然古之贤人君子, 亦有无功名而传者, 特以世有知之者耳。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谨状。

        (节选自苏轼《苏廷评行状》)


        译文:

        庆历年间, (朝廷)才下诏在州郡设立学馆, 读书人欢快地谈论(这件事), 朝廷将根据这个选拔人才, 他们争着希望到学馆里学习。祖父笑着说:“这是件好事, 官员认为这个事情好看罢了(?)”祖父告诫子孙, 不要和别人争着进学馆读书。郡中的官吏一向残暴苛刻, 因为这个严重侵扰百姓, 祖父写诗并讥刺他们。

        (我听说)自从五代动乱以来, 蜀州求学的人减少, 又因都留恋家乡亲人, 不愿意出来做官。祖父才让他的儿子苏涣到学馆读书, 他用来劝导苏涣成材的方法, 没有不用到的。等到苏涣凭进士的身份得到官位回到家乡, 眉州的百姓争相观看, 把这作为荣耀的事, 他们教导他们的子孙的方法都效仿苏氏。从这以后, 眉州求学的人, 一天天的增加, 增到千余人。然而我的父亲小时候独独不愿学习, 到了壮年以后, 还不能熟知诗书。祖父从来没有过问(他的学习)。有人拿这件事问祖父, 祖父没有回答, 过了很长时间, 他说:“我的儿子还要担心他不学习吗?”不久, (我的父亲)果然自己发愤努力学习, 最终在世上名声显扬。

        祖父见解精确, 有远大的器量, 在家中施行的、在家乡出名的事都像这样。假使(他)稍微能够在世俗中做事情, 他的功名难道还会少吗?不幸被埋没, 直到老死, 没有被当时的人闻知。然而古代的贤人君子, 也有没有获取功名而有传记的人, 只是因为世上有了解他(为他作传)的人啊。祖父的声名、事迹(之所以)没有流传, 不只是(因为)他一生自我放逸(或:洒脱不羁)、远离功名, 也是他的子孙没有把他的声名、事迹告诉他人的过失。所以分条记下他一生行事的大概情况, 来告知当世君子。恭谨陈述。

        (节选自苏轼《苏廷评行状》)


        相关文言文
        苏轼《贾谊论》苏轼《滟滪堆赋》
        苏轼《江瑶柱传》苏轼《安国寺记》
        《儋耳夜书》苏轼《屈原庙赋》
        苏轼《记过合浦》苏轼《庄子祠堂记》
        苏轼《转对条上三事状》苏轼《游兰溪》
        苏轼《论范增》苏轼《记与欧公言》
        苏轼《韩非论》苏轼《晁君成诗集叙》
        苏轼《霍光论》苏轼《答谢民师书》
        苏轼《决壅蔽》苏轼《上韩枢密书》
        《张文定公墓志铭》苏轼《墨宝堂记》
        苏轼《小儿不畏虎》苏轼《士燮论》
        苏轼《论特奏名》苏轼《书孟德传后》
        苏轼《孟轲论》苏轼《盖公堂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记游定惠院》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
        苏轼《跋钱君倚书〈遗教经〉》苏轼《滕县公堂记》
        苏轼《论子胥种蠡》《记游白水岩》
        苏轼《论项羽范增》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
        《河豚发怒》苏轼《乐毅论》
        苏轼《凌虚台记》苏轼《万石君罗文传》
        苏轼《南方多没人》书《孟德传》后
        苏轼《司马温公行状》《秦废封建》
        苏轼《赵清献公神道碑》苏轼《刚说》
        苏轼《答李琮书》苏轼《中和胜相院记》
        苏轼《荀卿论》苏轼《养生》
        苏轼《上王兵部书》苏轼《王定国诗集叙》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