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俞谏传》原文及翻译
|
| 明史 原文: 俞谏, 字良佐, 桐庐人。父荩, 举进士, 官御史, 按江西, 治外戚王氏、万氏宗族恣横罪, 坐事, 谪澧州判官, 大筑陂堰, 溉田可万顷, 累迁郧阳知府。谏举弘治三年进士, 授长清知县。正德六年摧右金都御史, 治水苏、杭诸府, 修治圩塘, 民享其利, 寻进右副都御史。八年春, 姚源降贼王浩八叛, 诏以谏代陈金督江西、浙江、福建诸军讨之。时浩八众万余屯浙江开化为同知伍文定等所败遁还江西德兴以所执官吏为质求抚于按察使王秩秩受之为传送姚源浩八奔据贵溪裴源山, 余众复集, 连营十里。谏令秩与副使胡世宁、参政吴廷举列屯要害, 断其归路。躬乘夜冒雨潜进, 大破之, 遂擒浩八, 其党溃走玉山。谏与江西巡抚任汉复击斩七百余人, 余贼奔姚源, 谏督廷举等进剿, 逼擒之。谏惩金失, 一意用兵。东乡贼为金所败乞降, 隶世宁, 号新兵, 而剽掠如故, 既惧罪复叛, 遣兵讨擒之。副使李情治峻急, 众欲叛, 畏而不敢发。会主将卒, 众遂作乱, 杀情等, 焚廨舍, 谏发兵擒之, 乱乃定。言官劾谏及汉, 兵部召汉还, 命谏兼领巡抚。明年击临川贼, 斩其魁。贼踞万山中, 称王且八年, 遣兵深入, 悉就擒, 俘斩千七百余人。录功, 进谏右都御史, 巡抚如故。剧贼徐九龄者, 初啸聚建昌、醴源, 已, 出没江、湖间, 积三十年。黄州、德安、九江、安庆、池州、太平咸被其害, 谏讨斩之, 群盗悉平。后遭劾, 十一年召还, 遂乞致仕。嘉靖改元, 用荐起故官, 总督漕运, 其秋, 召掌都察院事。逾年卒官, 赠太子太保, 谥庄襄。 (节选自《明史·俞谏传》, 有删节) 译文: 俞谏, 字良佐, 桐庐人。父亲俞荩, 考取进士, 被授予御史, 巡察江西, 惩处外戚王氏、万氏宗族纵恣横行的罪行, 因事获罪, 被贬为澧州判官, 大力修筑堤堰, 灌溉田地约一万顷, 积功升迁至郧阳知府。弘治三年俞谏考中进士, 被授予长清知县。正德六年, 被提升为右金都御史, 治理苏州府、杭州府等地水利, 修理整治堤堰塘坝, 让百姓得到实惠, 不久晋升右副都御史。正德八年春, 姚源降贼王浩八发动叛乱, 朝廷诏命俞谏替代陈金督率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军队讨伐他。当时王浩八的一万多人, 驻扎在渐江开化, 被同知伍文定等人击败, 逃回江西德兴, 王浩八把俘获的官吏作为人质, 向按察使王秩提出招抚要求, 王秩应允, 将他们遣送回姚源。王浩八奔逃并占据贵溪裴源山, 剩下的贼人再次聚集, 营地绵延达十里。俞谏令王秩与副使胡世宁、参政吴廷举在要害之地列兵驻守, 切断他们的退路。俞谏亲自趁夜色冒着雨秘密前进, 大败敌人, 于是擒获了王浩八, 他的同党溃散逃往玉山。俞谏和江西巡抚任汉又攻击斩杀七百多人, 其余贼寇逃奔到姚源, 俞谏督令吴廷举等人前往清剿, 逼迫贼人走投无路而擒获他们。俞谏有戒于陈金的失策, 一心发兵征讨。东乡贼寇被陈金击败乞求投降, 隶属胡世宁, 称为新兵, 然而抢劫掠夺依旧如故, 不久畏罪又反叛, 俞谏派遣士兵讨伐捉拿了他们。副使李情治理严酷, 众人想反叛, 由于畏惧而不敢有所行动。恰逢主将死去, 众人趁机作乱, 杀掉李情等人, 焚烧官府, 俞谏派遣军队擒拿他们, 叛乱才平定。谏官弹劾俞谏和任汉, 兵部召令任汉返回, 命令俞谏兼任巡抚。第二年出击临川贼寇, 杀掉他们的首领。叛贼据守群山之中, 称王将近八年, 俞谏派遣军队深入攻击, 贼寇全部被擒, 俘虏斩杀一千七百多人。朝廷记录功勋, 提拔俞谏为右都御史, 依旧担任巡抚。大贼徐九龄, 起初在建昌、醴源聚众为盗, 后来, 出没于长江、鄱阳湖一带, 长达三十年。黄州、德安、九江、安庆、池州、太平等地都深受其害, 俞谏讨伐斩杀他们, 群贼全被荡平。后来俞谏遭到弹劾, 正德十一年被召回, 于是他乞请辞官。嘉靖改元之年, 俞谏由于被推荐重新起用担任原官职, 总体督管漕运, 这年秋天, 被召回掌管都察院事。第二年他死于任上, 赠太子太保称号, 谧号庄襄。
相关练习:《明史·俞谏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