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后汉书·杨赐传》原文及翻译

        后汉书
        原文:
            杨赐字伯献。少传家学, 笃志博闻。常退居隐约, 教授门徒, 不答州郡礼命。后辟大将 军梁冀府, 非其好也, 出除陈仓令, 因病不行。公车征不至, 连辞三公之命。建宁初, 灵帝当受学, 诏太傅、三公选通《尚书》宿有重名者, 三公举赐, 乃侍讲于华光殿中。熹平五年, 代袁隗为司徒。后坐辟党人免。光和元年, 有虹霓昼降于嘉德殿前, 帝恶之, 引赐及议郎蔡 邕等入金商门崇德署, 使中常侍曹节、王甫问以祥异祸福所在。赐书奏, 甚忤曹节等。蔡邕 坐直对抵罪, 徙朔方, 赐以师傅之恩, 故得免咎。其冬, 行辟雍礼, 引赐为三老。四年, 赐以病罢。居无何, 拜太�!N迥甓�, 复拜太尉。中平元年, 黄巾贼起, 赐被召会议诣省台, 切谏忤旨, 因以寇贼免。先是黄巾帅张角等执左道, 称大贤, 以诳耀百姓, 天下襁负归之。赐时在司徒, 召掾. 刘陶告曰:“张角等遭赦不悔, 而稍益滋蔓, 今若下州郡捕讨, 恐更骚扰, 速成其患。且欲切来刺史、二千石, 简别流人, 各护归本郡, 以孤弱其党, 然后诛其渠帅,  可不劳而定, 何如?”陶对曰:“此孙子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 庙胜之术也。”赐遂上书言 之会去位事留中后帝徙南宫阅录故事得赐所上张角奏及前侍讲注籍乃感悟下诏封赐临晋侯 邑千五百户。初, 赐与太尉刘宽、司空张济并入侍讲, 自以不宜独受封赏, 上书愿分户邑于宽、济。帝嘉叹, 复封宽及济子, 拜赐尚书令。数日出为廷尉, 赐自以代非法家, 遂固辞, 以特进就第。二年九月, 复代张温为司空。其月薨。天子素服, 三日不临朝, 赠东园梓器襚服, 赐钱三百万, 布五百匹。及葬, 又使侍御史持节送丧, 兰台令史十人发羽林骑轻车介士, 前后部鼓吹, 公卿已下会葬。谥文烈侯。(选自《后汉书·杨震列传附杨赐传》, 有删节) 


        译文:
            杨赐字伯献, 很年轻的时候便继承了家族学问, 志向纯笃, 见多识广。杨赐很长一段时间都居家不出任官职, 过着很简朴的生活, 教授学生, 不答应州郡等各级政府官员的征聘。 后后来杨赐被大将军梁冀征辟为属官, 但杨赐不喜欢, 被任命到地方担任陈仓令, 因为生�。置挥懈叭�。政府派车征召他不去, 接二连三地拒绝朝廷高官的聘请。建宁初年, 汉灵帝到了该接受大儒教导的时候了, 下诏太傅、三公推荐精通《尚书》且一直有很高声望的人, 三公推荐杨赐, 杨赐于是在华光殿做皇帝的侍讲。熹平五年, 取代袁隗担任司徒, 后因选党人为僚属触犯朝廷律法被免去司徒职务。光和元年, 有一天大白天, 嘉德殿有虹霓出现, 皇帝心里很不高兴, 就派人请杨赐和议郎蔡邕等到金商门崇德署, 让中常侍曹节、王甫问他们这种奇怪现象暗示了什么祸�!Q畲偷拇鹗樯献嗪�, 让曹节等很不满。蔡邕因直言不讳回答朝廷问话被惩罚, 判罪流放朔方, 杨赐因为是皇帝师傅得到特别恩赐, 所以免于受�!D悄甓�, 朝廷在辟雍举行大礼, 尊杨赐为三老。熹平四年, 杨赐因病罢官。没过多久, 又被授予太常一职。熹平五年冬, 杨赐第二次被任命为太尉。中平元年, 黄巾军造反, 杨赐被通知去省台与群臣讨论对策, 在讨论时杨赐恳切进谏违背了皇帝旨意, 因此又被皇帝以职任太尉而有黄巾造反为借口罢免了他的太尉职务。张角谋划造反的时候, 自称才德超群的人, 利用旁 门左道蛊惑百姓, 天下的人纷纷归附他。杨赐当时担任司徒, 与掾属刘陶商议道:“张角等人逢大赦也不思悔悟, 反而变本加厉, 如今若是下令州郡逮捕讨伐, 恐怕会引起更大的骚乱, 逼着他尽快造反。应该严令刺史及郡太守等官员, 把流荡他乡的人区别出来, 派人将他们送回原籍, 通过这种方式削弱张角的党羽, 然后诛杀这些人的首领张角, 可不费力就平定张角 之乱, 你看如何?”刘陶答道:“这就是孙子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杨赐于是上书陈说此计, 恰好他被罢免, 此疏便被留在宫中。灵帝移居南宫后看到了这封奏疏, 感动醒悟, 下 诏封杨赐临晋侯, 食邑一千五百户。当初, 杨赐与刘宽、张济一道为灵帝讲学, 他认为不应只有自己一人受封, 于是上书请求分出食邑给刘宽、张济, 灵帝于是封二人及其子爵位, 并 任命杨赐担任尚书令, 数日后出任廷尉, 杨赐以自己并非世代法家出身, 于是坚决推辞。灵 帝命其以特进身份回府。中平二年九月, 杨赐再次取代张温担任司空, 随即去世。皇帝非常伤感, 穿素服, 连续三天不上朝, 赠东园棺椁、衣物, 赐钱三百万、布五百匹。等到下葬时,  皇帝又命侍御史持节送葬, 兰台令史十人遣羽林骑士轻车介士, 前后都奏响鼓吹, 公卿以下都参加了葬礼, 并赐杨赐谥号文烈。 

        相关练习:《后汉书·杨赐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关文言文
        《后汉书·刘平传》《后汉书·杨终传》
        《后汉书·冯鲂列传》《后汉书·臧宫传》
        《后汉书·皇甫嵩传》《后汉书·滕抚传》
        《后汉书·冯衍传》《后汉书·张霸传》
        《后汉书·范式列传》《后汉书·江革传》
        《后汉书·杨震列传》(二)《后汉书·李业传》
        《后汉书·申屠刚传》《后汉书·齐武王传》
        《后汉书·荀彧传》《后汉书·卢植传》
        《后汉书·朱浮传》《后汉书·吴汉传》
        《后汉书·陈禅传》《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
        《后汉书·王梁传》《后汉书·曹褒传》
        《后汉书·马武传》《后汉书·张衡传》
        《后汉书·延笃传》《梁鸿尚节》
        《后汉书·张禹传》《后汉书·王涣传》
        《后汉书·庞参传》《后汉书·郑太传》(二)
        《后汉书·周举传》《后汉书·刘翊传》
        《后汉书·伏湛传》《后汉书·丁鸿传》
        《后汉书·景丹传》《息夫躬之阴》
        《后汉书·杜林传》《后汉书·鲍昱传》
        《后汉书·班梁列传》《后汉书·冯异传》
        《后汉书·刘茂传》《后汉书·耿恭传》
        《后汉书·郭太传》《后汉书·黄琼传》
        《后汉书·班彪传》《后汉书·谯玄传》
        《后汉书·虞诩传》《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
        《后汉书·周纡传》《后汉书·郭伋传》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