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中述》原文及翻译
| | 欧阳修 原文: ①君子所求于人者�。媸怯敕且参匏�。孔子罪宰予曰:“于予与何诛①!”罪冉求曰:“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②。”二子得罪于圣人, 若当绝也, 及为科③以列其门弟子, 取者不过数人, 于宰予有辞命之善则取之, 于冉求有政事之善则取之, 不以不善而废其善。孔子岂阿其所好哉?所求于人者薄也。管仲功施天下, 孔子小之。门弟子三千人, 孔子独称颜回为好学, 问其余, 则未为好学者。闵损、原宪、曾子之徒不与焉;冉求、宰予之得罪又如此。孔子岂不乐道人之善哉?辨是与非无所苟也。所求于人者�。匀∪苏吆�。 ②盖辨是与非者无所苟, 所以明圣人之道。如宰予、冉求二子之不得列其善, 则士之难全者众矣;恶足以取人善乎?如管仲无所贬, 则从政者若是而止矣;七十子之徒皆称好学, 则好学者若是而止矣, 恶足以明圣人之道乎?取人如此, 则吾之自取者重, 而人之所处者易。明道如此, 则吾之与人其所由可知矣。 ③故薄于责人, 而非匿其过, 不苟于论人, 所以求其全。圣人之道, 本乎中④而已。 【注】①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 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②季氏富于周公, 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 可也。”③为科:评定等级。④中:指中庸。 译文: 君子要求别人的东西很少, 但分辨是非时却一点不马虎。孔子指责宰予时说:“对于宰予这样的人我能批评他什么呢?”指责冉有又说:“你们敲着鼓去攻击他就行了。”这两个人得罪了圣人, 孔子好像和他们决裂了, 等到评定学生等级时, 挑选的不过几个人, 因为宰予善长辞令而被他选中, 冉有善长政事也被选中, 并不因为他们的缺点而忽略他们的长处。难道这是孔子讨好他喜欢的人吗?只不过是由于对别人的要求很少而已。管仲的功绩造福于天下, 但孔子却轻视他。有三千名学生, 只表扬颜回好学, 问到其他人, 他就说, 没听说谁是好学的。闵损、原宪、曾子等人都不在好学之列。冉求、宰予又这样得罪了孔子, 难道孔子不喜欢谈论别人的长处吗?只不过分辨是非一点不马虎, 要求别人的很少, 别人向他学习的却很多。 分辨是非不马虎可以阐明圣人之道。假如像宰予、冉求这样的人都不可列入好的一类, 那么就难找到十全十美的人了, 哪能发现别人的长处呢?假如对管仲不去批评, 那么从政的人只要做到这种地步就会停止, 七十子都被称赞好学, 那么好学的人只要像他们那样学习就会停下来, 怎么能解释圣人之道呢?这样选取人的长处, 我自己可以学习的就会很多, 人们处世就会容易。像这样明白道理, 那么我和别人运用的方法就很清楚了。 因此说对别人要求少, 并非掩盖他的过失, 谈论别人不马虎, 才可以要求他全面。圣人之道, 建立在中庸的基础上。《春秋》的大义难道比这还容易吗?
相关练习:欧阳修《中述》阅读练习及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