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新唐书·禇亮传》原文及翻译

        新唐书
        原文:
            禇亮, 字希明, 杭州钱塘人。曾祖湮, 父玠, 皆有名梁、陈间。亮少警敏, 博见图史, 一经目辄志于心。年十八, 诣陈仆射徐陵, 陵与语, 异之。后主召见, 使赋诗, 江总诸词人在席, 皆服其工。累迁为尚书殿中侍郎。入隋, 为东宫学士, 迁太常博士。炀帝议改宗庙之制, 亮请依古七庙, 而太祖、高祖各一殿, 法周文、武二祧, 与始祖而三, 余则分室而祭, 始祖二祧, 不从迭毁。未及行, 坐与杨玄感善, 炀帝矜己嫉才, 因是亦贬西海司户。时博士潘徽贬威定主簿, 亮与俱, 至陇山, 徽死, 为敛瘗, 人皆义之。后为薛举黄门侍郎。举灭, 秦王谓曰:“寡人受命而来, 嘉于得贤。公久事无道君, 得无劳乎?”亮顿首曰:“举不知天命, 抗王师, 今十万众兵加其颈, 大王释不诛, 岂独亮蒙更生邪?”王悦, 赐乘马、帛二百段, 即授王府文学。高祖猎, 亲格虎, 亮恳慆致谏, 帝礼纳其言。王每征伐, 亮在军中, 尝预秘谋, 有裨辅之益。贞观中累迁散骑常侍, 封阳翟县候, 老于家。太宗征辽, 子遂良从, 诏亮曰畴日师旅卿未尝不在中今朕薄伐君已老俯仰岁月且三十载眷意及此我劳如何今以遂良行想君不惜一子于朕耳善居加食亮顿首谢。及寝疾, 帝遣医, 中使候问踵相逮。卒, 年八十八, 赠太常卿, 陪葬昭陵, 谥曰康。初, 武德四年, 太宗为天策上将军, 寇乱稍平, 乃乡儒, 宫城西作文学馆, 收聘贤才。以大行台司勋郎中杜如晦、记室考功郎中房玄龄、文学禇亮等, 并以本官为学士。
            每暇日, 访以政事, 讨论坟籍, 榷略前载, 无常礼之间。命阎立本图象, 使亮为之赞, 题名字爵里, 号“十八学士”, 藏之书府, 以章礼贤之重。
        节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二·列传第二十七》


        译文:
            褚亮, 字希明, 是杭州钱塘人。曾祖褚湮, 父亲褚玠, 都在梁代、陈代时有名声。褚亮年少时机警敏捷, 博览图书史籍, 一旦过目就牢记在心中。十八岁时, 他去见陈朝的仆射徐陵, 徐陵和他交谈了一番, 认为他很奇特。陈后主召见他, 叫他作诗, 江总等诸位词人也在坐, 都佩服他诗作得好。多次升迁任尚书殿中侍郎。进入隋朝后, 褚亮任东宫学士, 升任太常博士。隋炀帝议论改革宗庙制度, 褚亮奏请依照古代的七庙制度, 而太祖、高祖各自为一个殿, 效法周文、武二祧庙, 与始祖并列而成为三个殿, 其余的则分室祭祀, 始祖二祧庙, 不必随着迭加拆毁。他的建议还未来得及施行, 便因与杨玄感友好而受到牵累, 炀帝骄傲自大又妒恨才能, 因此也就贬他为西海司户。当时博士潘徽被贬为威定主簿, 褚亮和潘徽一同上路, 走到陇山, 潘徽去世, 褚亮将潘徽入棺埋葬, 人们都说他重义气。后来褚亮在薛举手下任黄门侍郎。薛举灭亡, 秦王(李世民)对他说:“寡人我奉上天之命而来, 高兴得到了贤才。您长期以来侍奉无道之君, 难道不辛劳吗?”褚亮以头叩地说:“薛举不知道天命, 抗拒您的军队, 如今十万兵众已来到面前, 大王您下令释放而不予诛杀, 难道唯独我褚亮蒙恩获得重生了吗?”秦王大喜, 赐给他四匹马、二百段布帛, 当即授任他为秦王府文学。高祖外出打猎时, 亲自与老虎格斗, 褚亮诚恳地劝谏, 高祖便礼貌地采纳了他的话。秦王每次出征讨伐, 褚亮都在军中, 曾经参预秘谋, 有辅佐补益的功劳。贞观年间多次升迁任散骑常侍, 封阳瞿县候, 后退休在家。大宗征辽时, 褚亮的儿子褚遂良跟随太宗前往, 大宗下诏给褚亮说:“往日率军出征, 您没有不在军中的。如今又要征伐, 而您已经退休了。转眼之间。将近三十年, 回顾往事, 您为了我是何等的辛劳!如今要带着褚遂良远行, 想您于联不会吝惜一个儿子吧。希望您注意起居饮食。”褚亮以首叩地致谢。到褚亮病重时, 太宗派遣医生为他诊治, 还打发宦官相继前往问候。去世, 终年八十八岁, 追赠大常卿, 陪葬昭陵, 谥号康。当初, 武德四年, 太宗任天策上将军, 流贼叛乱稍稍平定, 就尊重儒学, 在宫城的西边建起了文学馆, 接纳和聘请贤才。以大行台司勋郎中杜如晦、记室考功郎中房玄龄、文学褚亮等, 都以本官充任学士。
            每有空暇, 太宗便询问他们政事, 讨论典籍, 商讨前史, 没有什么固定的礼法。太宗还让阎立本为他们画像, 让褚亮为各位的画像写评语, 并题上名字爵位和乡里, 称为“十八学士”, 收藏在书库中, 来显示礼贤下士的重要。

        相关练习:《新唐书·禇亮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关文言文
        《新唐书·唐休璟传》《新唐书·王志愔传》
        《新唐书·曹确传》《新唐书·萧遘传》
        《新唐书·李百药传》《新唐书·太宗本纪》
        《新唐书·杜牧传》《新唐书·孙思邈传》
        《新唐书·王承元传》《新唐书·韩思复传》
        《新唐书·岑文本传》《新唐书·令狐楚传》
        《新唐书·李杰传》《新唐书·魏元忠传》
        《新唐书·李德裕传》《新唐书·房玄龄传》
        《新唐书·李大亮传》《新唐书·裴遵庆传》
        《新唐书·郑畋传》《新唐书·李泌传》
        《新唐书·罗士信传》《新唐书·贾至传》
        《新唐书·韦云起传》《新唐书·白敏中传》
        《新唐书·董昌传》《新唐书·李邕传》
        《新唐书·孔述睿传》《新唐书·贾耽传》
        《新唐书·颜真卿传》(二)《新唐书·张文瓘传》
        《新唐书·韦昭度传》《新唐书·苏颋传》
        《新唐书·王聈传》《新唐书·吴兢传》
        《新唐书·李勉传》《新唐书·韦温传》
        《新唐书·韩愈传》《新唐书·高仁厚传》
        《新唐书·裴漼传》《新唐书·第五琦传》
        《新唐书·苏烈传》《新唐书·姚瑞传》
        《新唐书·王凝传》《新唐书·韦澳传》
        《新唐书·薛讷传》《新唐书·太宗文德颇圣皇后长孙氏》
        《新唐书·魏谟传》(二)《新唐书˙韦承庆传》
        《新唐书·魏徵传》《新唐书·马燧传》(二)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