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原文及翻译

        三国志
        原文:
            庞统, 字士元, 襄阳人也。少时朴钝, 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 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 坐统在树下, 共语白昼至夜, 徽甚异之, 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 由是渐显。后郡命为功曹。性好人伦, 勤于长养。先主见与善谭, 大器之, 以为治中从事。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亮留镇荆州。统随从入蜀。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 统进策曰:“今因此会, 便可执之, 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国, 恩信未著, 此不可也。”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 璋之名将, 各仗强兵, 据守关头, 闻数有笺谏璋, 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 遣与相闻, 说荆州有急, 欲还救之, 并使装束, 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 又喜将军之去, 计必乘轻骑来见, 将军因此执之, 进取其兵, 乃向成都, 此中计也。退还白帝, 连引荆州, 徐还图之, 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 将致大困, 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计, 即斩怀、沛, 还向成都, 所过辄克。于涪大会, 置酒作乐, 谓统曰:“今日之会, 可谓乐矣。“统日:“伐人之国而以为欢, 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 怒曰:“武王伐纣, 前歌后舞, 非仁者邪?卿言不当, 宜速起出!”于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 请还。统复故位, 初不顾谢, 饮食自若。先主谓曰:“向者之论, 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 宴乐如初。进围雒县, 统率众攻城, 为流矢所中, 卒, 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 言则流涕。拜统父议郎, 迁谏议大夫。追赐统爵关内侯, 谥曰靖侯。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译文:
            庞统, 字士元, 是襄阳人。他年少时老实憨钝, 没有人了解他的才能。颍川人司马徽清名儒雅, 有能鉴定人才的名声, 庞统成年的时候前去拜见司马徽。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 让庞统坐在树下, 两人一起谈论从白天一直到夜里, 司马徽认为庞统很不一般, 说庞统应该是南州读书人中首屈一指的人才, 从此渐渐出名。后来郡府任命他为功曹。庞统生性注重伦理关系, 尽心尽力履行赡养职责。刘备会见了他并和他长谈, 非常器重他, 任命他为治中从事。于是和诸葛亮共同担任军师中郎将。诸葛亮留守荆州。庞统随刘备进入蜀地。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地会面, 庞统献策说:“现在趁这次会面的机会, 马上就擒住刘璋, 那么将军您就可以不动用军队而能平定一个州。”刘备说:“刚来到别国境内, 恩德威信还没有树立, 这样做不行。”刘璋回到成都后, 刘备要为刘璋北征汉中, 庞统又劝他说:“暗地选拔精兵, 日夜兼程, 直接偷袭成都;刘璋不会打仗, 平时又没有防备, 我们的大军突然来到, 一举就能拿下益州, 这是上策。杨怀、高沛, 是刘璋的名将, 各自凭借强大的兵力, 镇守关头, 听说多次向刘璋上表章进谏, 让刘璋打发将军您回荆州。将军您在还没到他们驻地的时候, 派人向他们通报, 就说荆州有紧急情况, 打算回兵救援, 并命令军队整理行装, 表面上做出要回军的样子。这两人既佩服您的英名, 又对您的离去感到高兴, 估计必定会轻装来见您, 将军您利用这个机会捉住他们, 前去夺取他们的军队, 然后就向成都进军, 这是中策。撤军返回白帝城, 和荆州大军结合, 慢慢再来图谋他, 这是下策。如果犹豫不决按兵不动, 就会陷入困境, 不能长期这样。”刘备同意了他的中策, 就杀了杨怀、高沛, 回军攻向成都, 经过的地方都攻打了下来。(刘备)在涪地大会将士, 设酒宴欢庆, 对庞统说:“今天的盛会, 可以说是其乐无穷啊。”庞统说:“征伐别人的国家却很高兴, 这不是仁义之人的军队。”刘备喝醉了, 大怒说:“武王伐纣, 百姓在前后歌舞相送, 他不是仁者吗?你的话不对, 应该马上离席出去!”于是庞统不知所措地退了出去。刘备不久就后悔了, 请他回来。庞统回到原来的座位上, 开始并不和刘备相看、道歉, 喝酒吃饭依然如故。刘备问庞统:“刚才的争论, 是谁不对?”庞统回答说:“我们君臣两个都有不对。”刘备大笑, 酒宴又回到原来的欢乐气氛。刘备进军包围雒县, 庞统率部队攻城, 被飞箭射中, 死了, 享年三十六岁。刘备非常悲痛惋惜, 一说起来就流泪。任命庞统的父亲为议郎, 又升任谏议大夫。追赐庞统为关内侯, 谥号叫作靖侯。


        相关练习:《三国志·蜀书·庞统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关文言文
        《三国志·田豫传》《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三国志·薛综传》《三国志·吕范传》
        《三国志·杨阜传》《三国志·杨沛传》
        《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三国志·魏书·徐晃传》
        《三国志·周瑜传》《三国志·魏书·华歆传》
        《三国志·曹洪传》《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
        《三国志·诸葛亮传》《三国志·吴书·朱桓传》
        《三国志·钟会传》《三国志·孟光传》
        《三国志·蜀书·黄忠传》《三国志·董昭传》
        《三国志·辛毗传》《三国志·华佗传》(二)
        《三国志·陆胤传》《三国志·夏竦传》
        《三国志·魏书·王基传》《三国志·魏书·张鲁传》
        《三国志·夏侯尚传》《三国志·吴书·张昭传》(二)
        《三国志·傅嘏传》《三国志·陆抗传》
        《三国志·郭淮传》《刘馥传》
        《三国志·魏志·夏侯尚传》《三国志·顾雍传》
        《三国志·士燮传》《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三国志·吴书·钟离牧传》《三国志·魏书·国渊传》
        《三国志·谯周传》《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三国志·崔琰列传》《三国志·吉茂传》
        《三国志·任峻传》《三国志·张温传》
        《三国志·霍峻等传》《三国志·步骘传》
        《三国志·吴范传》《三国志·魏书·张郃传》
        《三国志·费祎传》《三国志·程昱传》
        《三国志·刘放传》《三国志·韦曜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