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张载传》原文及翻译
| | 宋史 原文: 张载.字子厚, 长安人。少喜谈兵, 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年二十一, 以书谒范仲淹, 一见知其远器, 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 何事于兵。”因劝读《中庸》。载读其书, 犹以为未足, 又访诸释、老, 累年究极其说, 知无所得, 反而求之《六经》。尝坐虎皮讲《易》京师, 听从者甚众。一夕, 二程至, 与论《易》, 次日语人曰:“比见二程, 深明《易》道, 吾所弗及, 汝辈可师之。”撤坐辍讲, 与二程语道学之要, 涣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于是尽弃异学, 淳如也。 举进士, 为祈州司法参军、云岩令。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 每月吉, 具酒食, 召乡人高年会县庭, 亲为劝酬。使人知养老事长之义, 因问民疾苦, 及告所以训戒子弟之意。 熙宁初, 帝以为崇文院校书。移疾屏居南山下, 终日危坐一室, 左右简编, 俯而读, 仰而思。直得则识之, 或中夜起坐, 取烛以书。其志道精思, 未始须臾息, 亦未尝须臾忘也。敝衣蔬食, 与诸生讲学, 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 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 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 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 因吕大防之荐, 诏知太常礼院。与有司议礼不合, 复以疾归, 中道疾甚, 沐浴更衣而寝, 旦而卒。贫无以敛, 门人共买棺奉其丧还。翰林学士许将等言其恬于进�。蚣釉�, 诏赐馆职半赙。 (选自《宋史·张载传》, 有删节) 注:①二程:即程颐、程颢, 他们兄弟二人都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②赙:拿钱帮助别人办丧事。 译文: 张载, 字子厚, 长安人。少年时代喜欢谈论军事, 甚至想交结客人取得洮西的地盘。二十一岁那年, 以书信拜谒范仲淹, 范仲淹一看就知道他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 于是告诫他说:“儒学之士自有名教感到可乐, 为什么要谈论兵事呢?”趁机劝告他读《中庸》。张载读了这本书, 还认为不满足, 于是又访寻学习佛教、道家之书, 长年累月探究这种说教的深刻含意, 无所收获, 便反过来求之于《六经》。曾经坐在虎皮讲席上在京师讲解《易》经, 跟随他听讲的人很多。一天傍晚, 程颢、程颐二兄弟来了, 与他讨论《易》经, 第二天告诉别人说:“近日(或等到)见了二程, (觉得他们)对《 易经》 的理解透彻, 是我所比不上的, 你们可以拜他们为师。”于是撤掉师座, 停止讲学。同二程谈论道学的要义, 精神焕发地、很自信地说“:我求得的道义已满足了, 没有什么其他的事值得追求的了。”于是全部抛弃了其他的学说, 淳朴诚信学道。 考取进士, 任命为祁州司法参军、云岩县令。治理政事以敦厚根本完善民俗为首先要办的事务, 每个月的吉日, 准备酒菜食物, 召集乡间年龄很大的老人会聚在县衙署, 亲自为他们敬酒。使人们都知道奉养老人侍奉年长的人的道义, 于是询问民间的疾苦, 以及告知所以教训、劝告子弟的目的。 熙宁初年, 皇帝任命他为崇文苑校书, 随即因病迁移隐居在南山脚下, 整天端端正正地坐在一间房子里, 座位左右都是书籍, 俯身读书, 仰坐思考。有所心得就记载下来, 有时半夜起床坐着(思考、学习), 点上蜡烛照着写作。他的志向道义、精于思考, 从没有一会儿停止过, 也从没有一会儿忘记过。他穿的是破旧衣服, 吃的是蔬菜粗食, 给他的学生讲习学业, 每次都教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的道理, 学业一定要像圣人才罢休。他认为, 了解人而不了解天道, 要求做贤人而不要求做圣人, 这是秦、汉以来学者的一大弊端。 因为吕大防的推荐, 召他主管太常礼院。因与太常礼院官员议论礼仪不一致, 又以生病辞归, 到半路上病得很厉害, 晚上洗澡换衣后去睡觉, 第二天清晨去世。家中贫困没有用来入殓的钱财(或办法), 他的学生就一起出资买了棺木护送他的灵枢回乡安葬。翰林学士许将等人说他不热衷于官职的升迁, 请求追加赠赐优恤, 皇帝诏令赏赐馆职俸禄的一半助办丧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