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南史·毛喜传》原文及翻译
        南史
        原文:
            毛喜字伯武, 喜少好学, 善草隶。陈武帝素知之。及镇京口, 命喜与宣帝往江陵, 仍敕宣帝谘禀之。及梁元帝即位, 以宣帝为领直, 喜为尚书功论侍郎。及魏平江陵, 喜与宣帝俱迁长安。文帝即位, 喜自周还, 进和好之策, 陈朝乃遣周弘正等通聘。及宣帝反国, 又遣喜入周, 以家属为请。周冢宰宇文护执喜手曰:“能结二国之好者, 卿也。”仍迎柳皇后及后主还。
            文帝尝谓宣帝日:“我诸子皆以‘伯’为名, 汝诸子宜用‘叔’为称。”宣帝以访喜, 喜即条自古名贤杜叔英、虞叔卿等二十余人以启之, 文帝称善。文帝崩, 废帝冲昧, 宣帝录尚书辅政, 仆射到仲举等矫太后令遣宣帝还东府当时疑惧无敢厝言喜即驰入谓宣帝曰今日之言必非太后之意宗社至重愿加三思竞如其策。
        及帝即位, 除给事黄门侍郎, 兼中书舍人, 典军国机密。宣帝议北侵, 敕喜撰军制十三条, 诏颁天下, 文多不载。母忧去职, 诏封喜母庾氏东昌国太夫人, 遣员外散骑常侍杜缅图其墓田, 上亲与缅案图指画, 其见重如此。
            及得淮南之地, 喜陈安边之术, 宣帝纳之, 即日施行。帝又欲进兵彭、汴, 以问喜, 喜以为“淮左新平, 边人未辑, 难与争锋, 未若安人保境, 斯久长之术也”。上不从。吴明彻卒俘于周。自吴明彻败绩, 高宗深悔之, 谓袁宪日:“不用毛喜计, 遂令至此, 朕之过也。”
            至德元年, 授永嘉内史。喜至郡, 不受奉秩, 政弘清静, 人吏安之。遇丰州刺史章大宝举兵反, 郡与丰州接, 而素无备, 喜乃修城隍器械, 又遣兵援建安。贼平, 授南安内史。祯明元年, 征为光禄大夫, 领左骁骑将军, 道卒。
        (摘选自《南史·毛喜传》, 有删改)


        译文:
            毛喜字伯武, 毛喜年少时好学, 善写草书隶书。陈武帝一向赏识他。等到陈武帝镇守京口, 命令毛喜和宣帝前往江陵, 且敕令宣帝有事向毛喜请教。等到梁元帝即位, 以宣帝担任领直, 毛喜任尚书功论侍郎。等到魏平定江陵后, 毛喜和宣帝一同迁往长安。文帝即位后, 毛喜从北周回来, 进献两国和好的策略, 陈朝于是派周弘正等人前去通问致意。等宣帝回国后, 又派毛喜出使周, 请求释放家属。周冢宰宇文护握住毛喜的手说:“能结成两国友好关系的, 是你啊。”继而迎接柳皇后和后主回国。
            文帝曾对宣帝说:“我的每个儿子都用‘伯’作为名字, 你的每个儿子应用‘叔’作为名号。”宣帝拿这事询问毛喜, 毛喜立即列举杜叔英、虞叔卿等二十多位古代名人贤士上报, 文帝阅后称好。文帝驾崩, 废帝年幼无知, 宣帝录尚书辅佐政事, 仆射到仲举等人假托太后的命令, 遣送宣帝回东府, 当时群臣心存疑虑恐惧, 但没有谁敢置一词。毛喜立即驱马入朝, 对宣帝说:“今天所下的命令, 一定不是太后的意思, 事关国家兴亡, 望三思而行。”宣帝最终听从了毛喜的计策。
            等宣帝即位后, 授任毛喜给事黄门侍郎, 兼佐中书舍人, 主管军队和国家的机密。宣帝计议北侵, 敕令毛喜撰写军中制度十三条, 下诏颁布天下, 因文字太多不予录载。毛喜为母亲服丧而离职, 诏封毛喜的母亲庾氏为东昌国太夫人, 派遣员外散骑常侍杜缅绘制她的墓田图, 皇上亲自和杜缅依照图画给予指点, 毛喜就是如此被重视。
        等到夺得淮南之地后, 毛喜陈述安定边境的策略, 宣帝采纳了, 当天就实行。宣帝又想出兵彭、汴, 拿这事询问毛喜, 毛喜认为“淮左新近平定, 边民还没有安定, 很难和它争锋, 不如安定边民守卫边境, 这是长久的计策”。皇上不听从。结果吴明彻(派去攻打的将领)被周俘获。自从吴明彻失败后, 宣帝深深后悔没听毛喜的话, 对袁宪说:“不听毛喜的计策, 导致到这个地步, 是我的过错啊。”
            至德元年, 授予毛喜永嘉内史。毛喜到达郡城后, 不受俸禄, 政治宽弘清明, 官吏百姓全都安居乐业。遭遇丰州刺史章大宝起兵谋反, 永嘉郡与丰州接壤, 但一向没有防备, 毛喜于是修筑城壕, 修理器械, 又派兵增援建安。贼人平定之后, 授任毛喜南安内史。祯明元年, 征入朝廷任光禄大夫, 领左骁骑将军, 在入京途中去世。


        相关练习:《南史·毛喜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关文言文
        《南史·吕僧珍传》《南史·蔡景历传》
        《南史·范云传》《南史·张稷传》
        《南史·周颙传》《南史·何远传》
        《南史·裴邃传》《南史·阮孝绪传》
        《南史·柳元景传》《南史·刘瓛传》
        《南史·褚彦传》《南史·郑鲜之传》
        《南史·王猛传》《南史·陈庆之传》
        《南史·萧劢传》《南史·沈庆之传》
        《南史·张行信传》《南史·王规传》
        《南史·张兴世传》《南史·沈炯传》
        《南史·萧子良传》《南史·王僧虔传》
        《南史·虞玩之传》《南史·宗测传》
        《鸿门宴》吴均《与朱元思书》
        屈原《橘颂》《阿房宫赋》
        《廉颇蔺相如列传》《五人墓碑记》
        《报任安书》《蜀道难》
        《秦晋崤之战》《赵普》
        《指南录后序》《百丈山记》
        《张中丞传》后叙·《与元微之书》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原毁》
        《兴贤》《屈原列传》
        《六一居士传》《伤仲永》
        《江南春绝句》宋祁《玉楼春》
        《春夜喜雨》《荔枝赋并序》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