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通鉴纪事本末·伾文用事》原文及翻译

        通鉴纪事本末
        原文:
            初, 王叔文善棋, 出入东宫, 娱侍太子。叔文乘间常为太子言民间疾苦。太子尝与诸侍读论及宫市事, 曰:“寡人方欲极言之。”众皆称赞, 独叔文无言。既退, 太子自留叔文, 谓曰:“向者君独无言, 岂有意邪?”叔文曰:“叔文蒙幸太子, 有所见, 敢不以闻?太子职当视膳问安, 不宜言外事。陛下如疑太子收人心, 何以自解!”太子大惊, 因泣曰:“非先生, 寡人无以知此。”遂大爱幸。叔文因为太子言:“某可为相, 某可为将, 幸异日用之。”密结翰林学士韦执谊及当时朝士陆淳、韩泰、柳宗元、刘禹锡等, 定为死友。叔文入至翰林, 柳宗元、刘禹锡等主采听外事, 谋议唱和。宦官俱文珍、刘光琦皆先朝任使旧人, 疾叔文等朋党。王叔文既以范希朝、韩泰主神策军, 宦者始寤兵柄为叔文等所夺, 乃大怒曰:“从其谋, 吾属必死其手。”密令其使归告诸将曰:“无以兵属人。”丁巳, 叔文以母丧去位。王伾请起叔文为相既不获则请以为威远军使平章事又不得其党皆忧悸不自保明年赐叔文死己卯, 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 刘禹锡为朗州司马, 凡十年不量移, 执政有怜其才欲渐进之者, 悉召至京师。谏官争言其不可, 上亦恶之, 皆以为远州刺史。柳宗元为柳州刺史, 刘禹锡为播州刺史。宗元曰:“播州非人所居, 而梦得亲在堂, 万无母子俱往理。”欲请于朝, 愿以柳易播。会中丞裴度亦为禹锡言曰:“禹锡诚有罪, 然母老, 与其子死别, 良可伤。”上曰:“为人子尤当自谨, 勿贻亲忧, 此则禹锡重可责也。”度曰:“陛下方侍太后, 恐禹锡在所宜矜。”上良久乃曰:“朕所言以责为人子者耳, 然不欲伤其亲心。”明日, 禹锡改连州刺史。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伾文用事》)



        译文:
            当初, 王叔文精通棋艺, 出入于东宫, 侍奉太子娱乐。王叔文常常利用机会为太子讲述民间疾苦。太子曾经和诸位侍读谈论到宫市之事, 太子说:“我正想向皇上极力劝谏此事。”众人都称赞太子的想法, 只有王叔文默然无语。众人都退下之后, 太子单独留下王叔文, 对他说:“刚才只有你不说话, 难道有什么看法吗?”王叔文说:“我承蒙太子您看重, 有什么意见, 怎么敢不向您报告呢?太子的职责应当是关心皇帝的膳食与健康, 不应当谈论宫外之事。陛下如果怀疑太子收买人心, 那时候怎么为自己辩解呢?”太子大惊, 于是流着泪对王叔文说:“要不是先生, 我都无法想到这些。”从此对他极为宠幸。王叔文于是对太子说:“某某可为相, 某某可为将, 希望殿下将来任用他们。”悄悄地结交翰林学士韦执谊和当时的朝臣如陆淳、韩泰、柳宗元、刘禹锡等, 和他们成为生死之交。王叔文进入翰林院任职, 柳宗元、刘禹锡等负责采集打听外界的事情, 然后一起谋划议论, 相互唱和。宦官俱文珍、刘光琦等人, 都是先朝任用使唤的旧人, 痛恨王叔文等人的结党。王叔文已经用范希朝、韩泰主领神策军, 宦官才醒悟到兵权被王叔文夺去了, 于是大怒说:“听从他的谋划, 我们这些人一定会死在他手里。”暗让使者回去告诉诸位将领说:“不要把兵权交给别人。”丁巳年, 王叔文因为母亲去世而离任。王伾请求起用王叔文当宰相, 但没有成功;又请求征召王叔文为威远军使、平章事, 又没有成功。他的同党都忧愁惊悸, 感到自己都保不住了。第二年, 皇上赐死王叔文。已卯年,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 共有十年之久, 都没有酌情调近处任用。宰相中有人爱惜人才, 想逐渐任用, 将他们全部召回京城。但谏官抢着发言, 认为不可。唐宪宗也厌恶他们, 将他们都派遣到遥远的州担任刺史。柳宗元任柳州刺史, 刘禹锡任播州刺史。柳宗元说:“播州不是人居住的地方, 而刘禹锡上有老母, 万万没有母子一起去播州的道理。”想向朝廷请求, 愿意拿自己的柳州来换刘禹锡的播州。正好御史中丞裴度也为刘禹锡求情说:“刘禹锡确实有罪, 但是他母亲年老, 与儿子分别就是生离死别了, 实在令人伤心。”唐宪宗说:“做人的儿子尤其要自己谨慎, 不要叫父母担忧, 这也是刘禹锡更应该受惩罚的理由。”裴度说:“陛下也正奉养皇太后, 恐怕刘禹锡属于应该同情之列。”唐宪宗沉默了很久才说:“我所说的只是责备当儿子的罢了, 并不想伤害他母亲的心。”第二天, 将刘禹锡从播州刺史改为连州刺史。


        相关练习:《通鉴纪事本末·伾文用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关文言文
        《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二)《通鉴纪事本末·藩镇连兵》
        《通鉴纪事本末·孙氏据江东》《通鉴纪事本末·魏迁洛阳》(二)
        《通鉴纪事本末·元兴三年, 桓玄之乱》《通鉴纪事本末·魏迁洛阳》
        《通鉴纪事本末·武帝平两越》《通鉴纪事本末·豪杰灭秦》
        《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通鉴纪事本末·光武平齐》
        《通鉴纪事本末·巫蛊之祸》《通鉴纪事本末·贾后乱政》
        《通鉴纪事本末·刘裕灭南燕》《通鉴纪事本末·三家分晋》
        《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
        《通鉴纪事本末·曹操篡汉》《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三)
        《通鉴纪事本末·李林甫专政》《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
        《通鉴纪事本末·唐平河朔窦建德》《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
        《通鉴纪事本末·马后抑外家》《通鉴纪事本末·井陉之战》
        《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二)《通鉴纪事本末·后唐灭梁》
        《通鉴纪事本末·武帝伐匈奴》(二)《通鉴纪事本末·刘备据蜀》
        《通鉴纪事本末·唐平东都·李密》(二)《通鉴纪事本末·武帝伐匈奴》
        《通鉴纪事本末·太宗讨龟兹》《通鉴纪事本末·肃宗即位于灵武》
        《通鉴纪事本末·淝水之战》《通鉴纪事本末·唐平东都·李密》
        《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