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安边》原文及翻译
| | 贞观政要 原文: 贞观四年, 突厥颉利为李靖所击败, 其部落多来归降。诏议安边之策。中书令温彦博议:“请于河南处之, 得为捍蔽, 又不离其土俗, 因抚之, 一则实空虚之地, 二则示无猜之心。”太宗从之。 秘书监魏徵曰:“匈奴自古至今, 未有如斯破败, 此是上天剿绝。陛下以其为降, 不之诛, 即宜遣发河北, 居其旧土。陛下以内地居之, 且今降者几至十万, 数年之后, 滋息过倍, 居我肘腋, 将为后患, 尤不可处以河南也。”温彦博曰:“天子之于万物也, 有归我者则必养之。今突厥破除, 余落归附, 陛下弃而不纳, 非天子之道, 臣愚亦谓不可, 宜处之河南。”魏徵曰:“晋代有魏时, 胡部落分居近郡, 江统劝逐出塞外, 武帝不听其言, 数年之后, 遂倾漉、洛, 前车之鉴也。陛下必用彦博言, 遣居河南, 所谓养虎自遗患也。”彦博又曰:“臣闻圣人之道, 无所不通。突厥余魂, 以命归我, 收居内地, 教以礼法, 选其酋首, 遣居宿卫, 畏威怀德, 何患之有?”又曰:“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今陛下仁厚, 从其所欲, 河南、河北, 任情居�。饔星醭�, 不相统属, 力散势分, 安能为害?” 给事中杜楚客进曰:“北狄人面兽心, 难以德怀, 易以威服。今令其部落散处河南, 逼近中华, 久必为患。至如雁门之役, 虽是突厥背恩, 自由隋主无道。中国以之丧乱, 岂得云兴复亡国以致此祸?夷不乱华, 前哲明训, 存亡继绝, 列圣通规。臣恐事不师古, 难以长久。”太宗嘉其言, 方务怀柔, 未之有也。卒用彦博策, 自幽州至灵州, 置顺、佑、化、长四州都督府以处之, 其人居长安者且万家。 (《贞观政要·安边》, 有删改) 译文: 贞观四年, 突厥颉利(可汗)被李靖打败, 颉利统属的部落很多都归顺了大唐, 于是, 唐太宗下诏讨论安定边境的政策。中书令温彦博建议说:“请在黄河以南地区安置突厥人, (这样做), 既能够把他们当作中原的屏障, 同时又不让他们远离本土、不改变他们的习俗, (以便)趁机安抚他们。一来可充实空虚的边塞, 二来可体现朝廷对他们没有猜疑之心。”太宗对温彦博的建议很是赞同。 秘书监魏徵却坚决反对说:“匈奴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像这样惨败过, 这是上天要诛杀他们。陛下鉴于他们乃主动受降, 因此没有将他们处死。依臣之见, 应当把他们发配到黄河以北地区, 让他们居住在自己的土地上。陛下如今让他们在中原内地居�。⑶医当锛竿�, 乃至十万之众, 几年以后, 他们的人数还会成倍增长, 让他们生活在我们身边, 将来可能会成为心腹之患, 所以千万不可把他们安置在黄河以南。”温彦博反驳说:“天子对于万事万物, 只要归顺, 都应该收养。如今突厥兵败, 余部前来归降, 如果陛下对他们弃置一边不接纳他们, 这不是天子的做法。我虽愚钝也认为陛下不应采取抑制少数民族的政策, 而应把他们安置在黄河以南地区。”魏徵据理力争地说:“晋朝取代魏国的时候, 胡部落常常在周边地区活动, 江统劝说晋武帝把他们逐出塞外, 晋武帝不听, 几年之后, 胡部落势力大增, 将很多地方据为己有, 前车之鉴不远。陛下如果采纳温彦博的意见, 让他们在黄河以南地区居�。褪撬档难⒏约毫粝禄龌�。”温彦博又说:“我听说, 圣人之道无不通达。突厥的残余部落, 把性命交付给我们(归顺我们)。(我们)把他们安置在中原内地, 并传授给他们礼教法令, 选拔他们的首领, 派卫兵驻守那里, 让他们畏惧大唐的威严, 感激大唐的恩德, 这有什么可担忧的呢?稍停片刻, 他继续说道:“隋文帝兴师动众, 耗尽了国库, 扶持突厥可汗, 让他回到旧地, 后来可汗背信弃义, 把隋炀帝围困在雁门。现在, 陛下仁慈宽厚, 听凭他们的意愿, 无论是河南、河北, 任由他们选择居住的地方, 突厥部落众多, 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酋长, 他们内部不统一, 力量分散, 怎么会对我们中原政府�:δ�?”给事中杜楚客与温彦博同一阵线, 说:“北方异族人面兽心, 难以感化, 用武力容易使他们臣服。现在让他们的部落散居在黄河以南, 靠近中原政府, 长此以往, 必有祸患。至于隋炀帝在雁门关被困一事, 虽是因为突厥背信弃义所致, 隋炀帝昏庸无道也是重要的原因。中原因为这件事衰败灭亡, 怎能归咎于中原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扶持政策?少数民族不会扰乱华夏民族, 这是先哲们总结的经验。让快要死亡的人活下去, 让行将灭绝的东西延续下去, 这是古代圣贤通行的原则。臣恐怕如果不遵照古训, 大唐将难以长久�。 碧铺谔�, 唐太宗赞同他的意见, (于是对少数名族)采取怀柔政策, 这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后来唐太宗采纳温彦博的政策, 从幽州至灵州, 设置了顺、佑、化、长四州安置归顺的突厥部落, 从这以后, 到长安定居的突厥人达万家之多。
相关练习:《贞观政要·安边》阅读练习及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