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元史·姚燧传》原文及翻译

        元史
        原文:
            姚燧, 字端甫, 父格。燧生三岁而孤, 育于伯父枢。枢隐居苏门, 谓燧蒙暗, 教督之甚急, 燧不能堪。杨奂驰书止之曰:“燧, 令器也, 长自有成尔, 何以急为!”且许醮以女。 
            年十三, 见许衡于苏门。十八, 始受学于长安。时未尝为文, 视流辈所作, 惟见其不如古人, 则心弗是也。二十四, 始读韩退之文, 试习为之, 人谓有作者风。稍就正于衡, 衡亦赏其辞, 且戒之曰:“弓矢为物, 以待盗也;使盗得之, 亦将待人。文章固发闻士子之利器, 然先有能一世之名, 将何以应人之见役者哉!非其人而与之, 与非其人而拒之, 钧罪也, 非周身斯世之道也。” 
            燧之学, 有得于许衡, 由穷理致知, 反躬实践, 为世名儒。盖自延祐以前, 文章大匠, 莫能先之。或谓世无知燧者, 曰:“岂惟知之, 读而能句, 句而得其意者, 犹寡。”当时孝子顺孙欲发挥其先德必得燧文始可传信其不得者每为愧耻。故三十年间, 国朝名臣世勋、显行盛德, 皆燧所书。每来谒文, 必其行业可嘉, 然后许可, 辞无溢美。 
            时高丽沈阳王父子, 连姻帝室, 倾赀结朝臣。一日, 欲求燧诗文, 燧靳不与, 至奉旨, 乃与之。王赠谢币帛、金玉、名画五十篚, 盛陈致燧。燧即分散诸属官及史胥侍从, 止留金银, 付翰林院为公用器皿, 燧一无所取。人问之, 燧曰:“彼番邦小国, 唯以货利为重, 吾能轻之, 使知大朝不以是为意”。其器识豪迈过人类如此。然颇恃才, 轻视赵孟頫、元明善辈, 故君子以是少之。 
            至大元年, 燧年已七十, 起燧为太子宾客。未几, 除承旨学士, 寻拜太子少傅。武宗面谕燧, 燧拜辞, 谢曰:“昔臣先伯父枢尝除是官, 尚不敢拜, 臣何敢受!”明年, 授荣禄大夫。四年, 得告南归, 中书以承旨召;明年, 复召。燧以�。悴桓�。卒于家, 年七十六。  节选自《元史·姚燧传》 


        译文:
            姚燧字端甫, 父亲姚格。姚燧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 由伯父姚枢抚养成人。姚枢当时隐居在苏门, 他以为姚燧十分愚笨, 教育管束十分急躁, 姚燧无法忍受。杨奂得知后急忙写信劝止姚枢说:“姚燧, 是一件美好的器物�。〕ご蠛笞匀换嵊谐删�, 为什么要着急呢!”并且还将女儿许配给姚燧。 
            姚燧十三岁时, 在苏门拜见许衡。十八岁时, 才开始在长安求学。当时他还未曾写文章, 然而看了时人所作的文章, 觉得他们远远不如古人, 内心里便极不以为然。二十四岁时, 他才开始读韩愈的文章, 试着仿照写文章, 人们都说他的文章有韩愈的气势和风格。后来向许衡请教, 许衡也赞赏他的文辞, 并告诫他说:“弓箭作为武器, 是为了防备盗贼�。惶热舻猎舻玫搅斯�, 也要用他来害人。文章固然是表露儒士思想人格的利器, 但是倘若不能先认清一时的潮流, 将如何应对那被役使的地位呢?不是适当的人而给他利器, 与是适当的人而拒绝给他利器, 都是错误的, 都不是完满自身面对这个世界的方法�。 � 
            姚燧的学问, 得自许衡, 他穷究事理获得知识, 并亲自实践, 终成一代名儒。大概自延祐以前, 那些文章大师, 没有人能超过他。有人说世上没有了解姚燧的人, 说:“不止是了解(他的人很少), 就是能读通他的文章, 并且能领会其中意思的人, 都特别少。”当时的孝顺子孙, 想要传颂、弘扬他祖先的盛德, 必定要得到姚燧的文章才可以传播、信服。那些得不到姚燧文章的, 常常感到愧疚羞耻。所以前后三十年间, 国中那些传颂名臣世勋、显行盛德人的文章, 都是姚燧写的。每次来求文章的, 必定是品行、事迹有可以嘉许的, 姚燧才答应, 文辞没有溢美之处。  
            当时, 高丽沈阳王父子, 与帝室联姻, 耗费大量钱财巴结朝中大臣。有一天, 沈阳王父子想得到姚燧的诗文, 姚燧吝惜不肯给他, 直至接受皇帝旨命, 才给他。沈阳王父子回赠酬谢他币帛、金玉、名画共五十箱, 盛大隆重地陈列开来, 送给姚燧。姚燧当即把东西分给手下属官及侍从, 只留下金银, 交付翰林院作为公用器物, 而自己什么也没拿。有人问他, 姚燧说:“那番邦小国, 只看重货物金钱, 我能看轻这些东西, 让他们知道大国不把这些放在心上。”他的器量胆识就像这样豪迈超过一般人。然而姚燧太恃才傲物, 看不起赵孟頫、元明善等人, 所以, 有才能德行的人非议他。 
            至大元年, 姚燧已七十岁, 皇帝起用姚燧为太子宾客。最终死在家里, 享年七十六岁。 

        相关练习:《元史·姚燧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关文言文
        《元史·陈天祥传》《元史·别的因传》
        《元史·徐世隆传》《元史·康里脱脱传》
        《元史·孛术鲁翀传》《元史·揭傒斯传》
        《元史·同恕传》《元史·陈祐传》(二)
        《元史·王檝传》《元史·石抹宜孙传》
        《元史·塔思传》《元史·石天应传》
        《元史·王构传》《元史·刘肃传》
        《元史·张养浩传》《元史·高兴传》
        《元史·不忽木传》《元史·张晋亨传》
        《元史·速哥传》《元史·刘正传》
        《元史·贡师泰传》《元史·管如德传》
        《元史·吴澄传》《元史·胡长孺传》
        《元史·彻里传》《元史·谭澄传》
        《元史·秦起宗传》《元史·陈思谦传》
        《元史·太平传》《元史·星吉传》
        《元史·杨枢传》《元史·叶李传》
        《元史·曹鉴传》《元史·李进传》
        《元史·张孔孙传》《元史·察罕传》
        《元史·刘哈刺八都鲁传》《元史·铁哥传》
        《元史·按竺迩传》《元史·申屠致远传》
        《元史·王磐传》《元史·刘好礼传》
        《元史·小云石海涯传》《元史·阔里吉思传》
        《元史·孛鲁传》《元史·崔彧传》
        《元史·郭嘉传》《元史·张昉传》
        《元史·程钜夫传》《元史·吕思诚传》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