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霞先生文集》序原文及翻译
| | | 茅坤 《青霞先生文集》序 青霞沈君[1], 由锦衣经历[2]上书诋宰执[3], 宰执深疾之。方力构[4]其罪, 赖明天子仁圣, 特薄其谴, 徙之塞上[5]。当是时, 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已而君累然携妻子, 出家塞上。会北敌数内犯[6], 而帅府以下, 束手闭垒, 以恣敌之出没, 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敌之退, 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7]以为功。而父之哭其子, 妻之哭其夫, 兄之哭其弟者, 往往而是, 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埸[8]之日弛, 而又下痛诸将士日菅刈[9]我人民以蒙国家也, 数呜咽欷歔, 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 以泄其怀, 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 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 又多所讥刺, 稍稍传播, 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 而君之祸作矣。 君既没, 而一时阃寄[10]所相与谗君者, 寻且坐罪罢去。又未几, 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门人谏俞君[11], 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 刻而传之。而其子以敬[12], 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 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3], 自《小弁》[14]之怨亲, 《巷伯》[15]之刺谗而下, 其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 并列之为“风”, 疏之为“雅”, 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16]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 特悯其人, 矜其志。犹曰“发乎情, 止乎礼义[17]”, “言之者无罪, 闻之者足以为戒[18]”焉耳。予尝按次[19]春秋以来, 屈原之《骚》疑于怨[20], 伍胥之谏疑于胁[21], 贾谊之《疏》疑于激[22], 叔夜之诗疑于愤[23], 刘蕡之对疑于亢[24]。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次之, 当亦未必无录之者。君既没, 而海内之荐绅[25]大夫, 至今言及君, 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贰ⅰ冻锉摺分钍�, 试令后之人读之, 其足以寒贼臣之胆, 而跃塞垣战士之马, 而作之忾也固矣[26]。他日国家采风[27]者之使出而览观焉, 其能遗之也乎?予谨识[28]之。至于文词之工不工, 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 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 予故不著。[1] 译文 沈君青霞, 以锦衣卫经历的身份, 上书抨击宰相, 宰相因此非常痛恨他。正在竭力罗织他罪名的时候, 幸亏皇帝仁慈圣明, 特别减轻他的罪责, 把他流放到边塞去。在那段时期, 沈君敢于直谏的美名已传遍天下。不久, 沈君就拖累着妻子儿女, 离家来到塞上。正巧碰上宣府镇、大同镇一带频频传来敌人入侵的告急警报, 而帅府以下的各级将领, 都束手无策, 紧闭城垒, 任凭敌寇出入侵扰, 连射一支箭抗击敌人的事都没有做到。甚至等到敌人退却, 就割下自己队伍中阵亡者和在郊野行走百姓的左耳, 来邀功请赏。于是父亲哭儿子, 妻子哭丈夫, 哥哥哭弟弟的惨状, 到处都是, 百姓们连控诉呼吁的地方都没有。沈君对上既愤慨边疆防务的日益废弛, 对下又痛恨众将士任意残杀人民, 蒙骗朝廷, 多次哭泣感叹, 便把他的忧郁表现在诗歌文章之中, 以抒发情怀, 就成为文集中的这些篇章。沈君原来就以敢于直谏, 受到时人的敬重, 而他所写的诗歌文章, 又对时政多所讽刺, 逐渐传播出去, 朝廷上下都感到震惊恐慌。于是他们开始竭力进行造谣陷害, 这样沈君的大祸就发生了。沈君被害死以后, 虽然朝中的官员不敢为他辨冤, 但当年身居军事要职、一起陷害沈君的人, 不久便因罪撤职。又过了不久, 原来仇视沈君的宰相也被罢官。沈君的老朋友俞君, 于是收集编辑了他一生的著述若干卷, 刊刻流传。沈君的儿子沈襄, 来请我写篇序言放在文集前面。 我恭读了文集后写道:像沈君这样的人, 不就是古代有高尚节操的那一类志士吗?孔子删定《诗经》, 从《小弁》篇的怨恨亲人, 《巷伯》篇的讥刺谗人以下, 其中忠臣、寡妇、隐士和愤世嫉俗之人的作品, 一起被列入“国风”、分入“小雅”的, 数不胜数。它们难道都符合古诗的音律吗?然而孔子所以并不轻易删掉它们, 只是因为怜悯这些人的遭遇, 推重他们的志向。还说“这些诗歌都是发自内心的感情, 又以合乎礼义为归宿”, “说的人没有罪, 听的人完全应该引为鉴戒”。我曾经按次序考察从春秋以来的作品, 屈原的《离骚》, 似乎有发泄怨恨之嫌;伍子胥的进谏, 似乎有进行威胁之嫌;贾谊的《陈政事疏》, 似乎有过于偏激之嫌;嵇康的诗歌, 似乎有过分激愤之嫌;刘蕡的对策, 似乎有亢奋偏执之嫌。然而运用孔子删定《诗经》的宗旨, 来收集编次它们, 恐怕也未必不被录取。沈君虽已去世, 但海内的士大夫至今一提到他, 没有一个不鼻酸流泪的。�。∥募兴赵氐摹睹!贰ⅰ冻锉摺返绕�, 如果让后代人读了, 它们足以使奸臣胆寒, 使边防战士跃马杀敌, 而激发起同仇敌忾的义愤, 那是肯定的!日后假如朝廷的采风使者出使各地而看到这些诗篇, 难道会把它们遗漏掉吗?我恭敬地记在这里。 至于说到文采辞藻的精美不精美, 以及与古代作家为文的宗旨是否符合, 那不是评论沈君大节的东西, 所以我就不写了。[ 注释 [1]青霞沈君:沈鍊别号青霞, 著有《青霞集》或称《青霞先生文集》。 [2]锦衣卫经历:锦衣卫, 明官署名, 即“锦衣亲军都指挥司”, 下设同知、佥事、经历司、镇抚司等。公元1382年(洪武十五年)设置。原为护卫皇宫的亲军, 后职权渐大, 兼管刑狱, 巡察、缉捕等事。经历, “经历司”中官之职称, 掌管文牍之事。 [3]上书诋宰执:宰执, 本指宰相, 明初设丞相, 后废不用, 代之以内阁大学士。这里指大学士严嵩。公元1524年(嘉靖三十年)正月, 沈鍊上书揭发严嵩十大罪状, 详见《明史•沈鍊传》。 [4]构:构陷, 捏造罪名, 加以陷害。 [5]徙之塞上:据《明史•沈鍊传》, 沈鍊因揭发严嵩父子罪状, 被杖数十, 谪佃保安州(今河北涿鹿、宣代一带)。 [6]“会北敌”句:北敌, 指当时北方元朝后裔鞑靼可汗俺答汗, 数(shuò朔), 屡次, 俺答多次率兵侵犯河北北部地区。 [7]馘(guó国):古代战争中割掉敌人的左耳, 计数献功。这里指所割的左耳。 [8]疆埸(yì易):国界, 边境。 [9]菅刈(jiān yì坚义):菅, 草名, 刈, 割(草或农作物)。菅刈, 像割草一样地(杀戮人民)。 [10]阃寄:阃, 门槛, 引申指国门。把军权委托给武将, 称阃寄, 意思是把国门之外的事寄托给武将。这里是指陷害沈鍊的总督杨顺、巡按路楷, 事见《明史•沈鍊传》。 [11]给谏:官职名, 即给事中。俞君:未详。 [12]以敬:沈鍊的长子沈襄, 字以敬。 [13]孔子删《诗》:《诗》即《诗经》。《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馀篇, 及至孔子, 去其重, 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后世学者对此说颇有争议, 迄未定论。 [14]《小弁》:《诗经•小雅》篇名。《诗序》说:“《小弁》, 剌幽王也, 太子之傅作焉。“相传周幽王欲立褒姒子伯服, 放逐太子宜臼, 宜臼之傅因作此诗。但齐、鲁二家《诗》以为是周尹吉甫之子伯奇因被逐而作。 [15]《巷伯》:《诗经•小雅》篇名。是寺人(宫中近侍之人)孟子被谗受刑, 为发泄愤懑而作。 [16]中声:中正和谐的音乐, 即古代的“雅乐”, 相对于“变声”或“郑卫之音”而言。 [17]“发乎情”二句:《毛诗序》:“故变风发乎情, 止乎礼义。”是说“变风”的作者从基本性出发, 虽然抒发了悲伤、怨刺的情绪, 但却没有超越礼仪的界限。 [18]“言之者无罪”二句:亦见《毛诗序》。 [19]按次:按而次之。按, 考察, 研究;次, 排列。 [20]“屈原”句: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子原, 又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楚人, 怀王时任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内修政治, 外抗强秦。遭诬陷去职, 后又被放逐江南, 怨愤而作《离骚》。疑(nǐ 你)通“拟”, 类似。 [21]“伍胥”句:伍胥即伍子胥(?—前484), 名员, 春秋楚人。因父兄受馋被楚平王杀害而奔吴, 佐吴王阖闾大败楚军。后吴伐越。伍子胥屡谏吴王夫差灭越, 言辞不屈, 终因受谗被迫自杀。事见《史记•伍子胥列传》。 [22]“贾谊”句:贾谊(前200—前168), 西汉洛阳人, 文帝时为博士, 后迁太中大夫, 被谗贬长沙王太傅, 后为梁怀王太傅。曾上《陈政事疏》等, 指斥时弊, 言辞激烈。 [23]“叔夜”句:嵇康(224—263), 字叔夜, 三国魏人, 官中散大夫。后因不满于司马氏集团的统治, 隐居不仕。终遭钟会构陷被杀。曾作《幽愤诗》以抒发被诬下狱的幽愤。 [24]“刘蕡(fén汾)”句:刘蕡, 字去华, 唐昌平人, 公元826年(唐宝历二年)进士及第。文宗时试贤良对策, 犯颜敢谏, 长篇大论, 言辞亢激。因宦官当道, 黜而不用。详见《旧唐书•刘蕡传》。 [25]荐(jìn进)绅:荐, 同“搢”。荐绅即搢绅、缙绅, 士大夫有官位的人。 [26]作之忾(kài)也固矣:作, 振作。忾, 义愤。固, 一定, 必然。句意是:振奋起他们(守边战士)对敌人的愤恨, 同仇敌忾, 那是必然的了。 [27]采风:风, 民间歌谣。古代有采风(《汉书•艺文志》称为“采诗”)制度, 朝廷派出官员到民间采集歌谣, 从中考察民风和政令得失。 [28]识(zhì志):记。[1]
相关练习:《青霞先生文集》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