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宋史·吕希哲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
        原文:
            吕希哲字原明, 少从焦千之、孙复、石介、胡瑗学, 复从程颢、程颐、张载游, 闻见由是益广。以荫入官, 父公著友王安石劝其勿事科举, 以侥幸利禄, 遂绝意进取。安石为政, 将置其子雱于讲官, 以希哲有贤名, 欲先用之。希哲辞曰:“辱公相知久, 万一从仕, 将不免异同, 则畴昔相与之意尽矣。”安石乃止。公著作相, 二弟已官省寺, 希哲独滞管库, 久乃判登闻鼓院, 力辞。公著叹曰:“当世善士, 吾收拾略�。酪晕峁手貌皇�, 命也夫!”希哲母贤明有法度, 闻公著言, 笑曰:“是亦来知其子矣。”终公著丧, 始为兵部员外郎。范祖禹, 其妹婿也, 言于哲宗曰希哲经术操行宜备劝讲其父常称为不欺暗室臣以妇兄之故不敢称荐令方将引去窃谓无嫌诏以属崇政殿说书。其劝导人主以修身为本, 修身以正心诚意为主。其言曰:“心正意诚, 则身修而天下化。若身不能修, 虽左右之人且不能论, 况天下乎?”擢右司谏, 辞, 未听, 私语祖禹曰:“若不得请, 当以杨畏、来之邵为首。”既而不拜。会绍圣党论起, 御史刘拯论其进不由科第, 以秘阁校理知怀州。中书舍人林希又言:“吕大防由公著援引, 故进希哲以酬私恩。凡大防辈欺君卖国, 皆公著为之唱;而公著之恶, 则希哲导成之, 岂宜污华职。”于是但守本秩, 俄分司南京, 居和州。徽宗初, 召为秘书少监, 或以为太峻, 改光禄少卿。希哲力请外, 以直秘阁知曹州。旋遭崇宁党祸, 夺职知相州, 徒邢州, 罢为宫祠。羁寓淮泗间, 十余年卒。希哲乐易简俭, 有至行, 晚年名益重, 远近皆师尊之。 
        (节选自《宋史·吕希哲传》) 


        译文:
            吕希哲字原明, 年少时跟从焦千之、孙复、石介、胡瑗学习, 又和程颢、程颐、张载交游, 见闻从此更广。凭借父亲恩荫入朝为官, 父亲吕公著的朋友王安石劝他不要参加科举考试, 因为侥幸取得利禄, 于是就不再有进取的意思。王安石执政, 想把他的儿子王雾安置在讲官之职, 因吕希哲有贤能的名声, 想先任用他。吕希哲推辞说:“承蒙相爷长期赏识, 万一做了官, 就不免会有不同的政见, 那过去相交的情谊就完了。”王安石于是作罢。吕公著担任宰相, 吕希哲两个弟弟已在朝中做官, 吕希哲独自滞留在管库小职位上, 很长时间才被改任到登闻鼓院为官, 但他竭力推辞。吕公著感叹说:“当代好的读书人, 我都提拔得差不多了, 你却唯独因为我的缘故不被任用, 这是命吧!”吕希哲的母亲贤明而有法度, 听到吕公著的话, 笑道:“这也是不了解他的儿子啊。”吕希哲为父亲吕公著服丧期满, 初次担任兵部员外郎。范祖禹, 是他的妹夫, 对哲宗皇帝说:“吕希哲有经学修养和品行, 应该置身于劝学侍讲之列, 他的父亲曾说他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昧心事。臣因为他是我妻子兄长的缘故, 不敢举荐, 现在臣正要引退, 没有嫌疑了。”皇帝下诏任命吕希哲为崇政殿说书。他劝导君主以修身作为根本, 修身以正心诚实为主。他说:“心正意诚, 那么修养自身德行天下人就会被感化。如果不能修身, 即使是左右的人也不能感化, 何况天下人呢?”升职担任右司谏, 他推辞, 朝廷不允许, 他私下对范祖禹说:“如果辞不掉, 应该任命杨畏、来之邵为第一官员。”后来没有接受官职。正逢绍圣时期党论兴起, 御史刘拯说他不是科举出身做官, 因此以秘阁校理身份担任怀州知州。中书舍人林希又说:“吕大防由吕公著提拔, 所以推荐吕希哲来报答私恩。凡是吕大防等人欺君卖国的事, 都是吕公著带头做的;而吕公著的罪恶, 是由吕希哲诱导而成的, 他不能玷污荣华的官职。”于是只能维持本来官级, 不久分司南京, 住在和州。徽宗初年, 被召为秘书少监, 有人认为任职太高, 改为光禄少卿。吕希哲竭力请求出朝任官, 以直秘阁身份担任曹州知州。不久遭遇崇宁党祸, 被夺去直秘阁职务改任相州知州, 又改任邢州, 最后被罢为宫祠。旅居在淮河、泗水之间, 十多年后去世。吕希哲平易简朴节俭, 有极好的品行, 晚年名声更高, 远近的人都像尊重老师一样尊重他。 


        相关练习:《宋史·吕希哲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关文言文
        《宋史·向敏中传》《宋史·李处耘传》
        《宋史·郭劝传》《宋史·袁燮传》
        《宋史·王举正传》《宋史·范杲传》
        《宋史·李定传》《宋史·赵汝愚传》
        《宋史·张孝祥传》《宋史·赵汝谈传》
        《宋史·程之邵传》《宋史·蓝继宗传》
        《宋史·杨巨源传》《宋史·刘应龙传》
        《宋史·彭龟年传》《宋史·马默传》
        《宋史·张九成传》《宋史·杜莘老传》
        《宋史·廖刚传》《宋史·段少连传》
        《宋史·张鉴传》《宋史·綦崇礼传》
        《宋史·姚铉传》《宋史·李宝传》
        《宋史·公默先生传》《宋史·吕夷简传》
        《宋史·王居正传》《宋史·李熙靖传》
        《宋史·汪应辰传》《宋史·孙甫传》
        《宋史·杨万里传》《宋史·石扬休传》
        《宋史·李符传》《宋史·纪劻传》
        《宋史·刘昌言传》《宋史·米信传》
        《宋史·潘美传》《宋史·张虙传》
        《宋史·寇准传》(二)《宋史·程戡传》
        《宋史·高防传》《宋史·陆九渊传》
        《宋史·柴禹锡传》《宋史·鱼崇谅传》
        《宋史·仇悆传》《宋史·章楶传》
        《宋史·董敦逸传》《宋史·傅察传》
        《宋史·马光祖传》《宋史·陈仲微传》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