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十一)
| | | 宋史 【原】定州军政坏驰, 诸卫卒骄惰不教, 军校蚕食其廪赐, 前守不敢谁何。轼取贪污者配隶远恶, 缮修营房, 禁止饮博, 军中衣食稍足, 乃部勒战法, 众皆畏伏。然诸校业业不安, 有卒史以赃诉其长, 轼曰:“此事吾自治则可, 听汝告, 军中乱矣。”立决配之, 众乃定。会春大阅, 将吏久废上下之分, 轼命举旧典, 帅常服出帐中, 将吏戎服执事。副总管王光祖自谓老将, 耻之, 称疾不至。轼召书吏使为奏, 光祖惧而出, 讫事, 无一慢者。定人言:“自韩琦去后, 不见此礼至今矣。”契丹久和, 边兵不可用, 惟沿边弓箭社与寇为邻, 以战射自卫, 犹号精锐。故相庞籍守边, 因俗立法。岁久法弛, 又为保甲所挠。轼奏免保甲及两税折变科配, 不报。 【译】定州军政废弛, 各卫戍士兵骄横懒惰缺乏训练, 军官们克扣他们的军饷和赏赐, 以前的太守不敢查问。苏轼把贪污的人发配到远恶之地, 缮修营房, 禁止饮酒赌博, 军中衣食稍见充足, 于是约束军队训练作战方法, 众人都畏惧服从。但各军校紧张不安, 有个军中小吏来告发长官贪赃, 苏轼说:“这事由我来处理是可以的, 听你告发, 军中就要乱了。”立即把他发配远处, 众人由此安定。正逢春季大阅兵, 将吏们长期失去了上下级的规定, 苏轼命令恢复旧有的规定, 主帅穿便衣走出帐中, 将吏们穿军衣奉行差事。副总管王光祖自认为是老将, 感到羞耻, 称病不到。苏轼叫来书吏写奏章, 王光祖害怕而出来, 直到阅兵完毕, 没有一人怠慢。定州人说:“自从韩琦走后, 好久不见这礼制了。”宋朝和契丹和平已久, 边界士兵不可使用, 只有沿边的弓箭手和敌人靠近, 用射箭自卫, 还号称精锐。已故宰相庞籍镇守边界, 根据当地风俗立法。年久后法制废弛, 又被保甲法所扰乱。苏轼奏请免去保甲及两税折合摊派的办法, 朝廷不予答复。 【原】绍圣初, 御史论轼掌内外制日, 所作词命, 以为讥斥先朝。遂以本官知英州, 寻降一官, 未至, 贬宁远军节度副使, 惠州安置。居三年, 泊然无所蒂芥, 人无贤愚, 皆得其欢心。又贬琼州别驾, 居昌化。昌化, 故儋耳地, 非人所居, 药饵皆无有。初僦官屋以居, 有司犹谓不可, 轼遂买地筑室, 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独与幼子过处, 著书以为乐, 时时从其父老游, 若将终身。 【译】绍圣初年, 御史论奏苏轼掌管起草内外诏令的时候, 所作的文辞命令, 认为是讥讽斥责先朝。因此按本官任英州知州, 不久降一官级, 还未到任, 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 安置惠州。住了三年, 他淡然处之毫不计较, 对人不论贤才或是平民, 都能得到他们的欢心。又被贬为琼州别驾, 住在昌化。昌化, 是以前的儋耳, 不是人所能住的, 药品都没有。苏轼起初租官房居�。泄毓僭被谷衔豢梢�, 苏轼就买地筑屋, 儋耳人就搬运砖土来帮助他。他独自和小儿子苏过一起�。眯词槔醋杂樽岳�, 时�:偷钡馗咐弦黄鹩瓮�, 好像要在这里终老。 【原】徽宗立, 移廉州, 改舒州团练副使, 徒永州。更三大赦, 遂提举玉局观, 复朝奉郎。轼自元佑以来, 未尝以岁课乞迁, 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 卒于常州, 年六十六。 【译】徽宗即位, 移居廉州, 改任舒州团练副使, 又移至永州。又经过三次大赦, 就提举玉局观, 恢复朝奉郎。苏轼从元佑以来, 从未因每年考绩要求升迁, 所以官职仅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 在常州去世, 享年六十六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