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宋史·胡交修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
        原文:
            胡交修, 字已楙, 常州晋陵人。登崇宁二年进士第, 授泰州推官, 试词学兼茂科。给事中翟汝文同知贡举, 得其文日:“非吾所能及也。”置之首�。嗬喙嵋煸奈淖�。政和六年, 迁太常博士、都官郎, 徙祠部, 迁左司官, 拜起居舍人、起居郎。昭慈太后垂帘听政, 除右文殿修撰、知湖州。
            建炎初, 以中书舍人召, 辞不至, 改徽猷阁待制、提举杭州洞霄宫。三年, 复以舍人召, 诏守臣津发, 寻进给事中、直学士院兼侍讲。入对, 首论天下大势日:“淮南当吾膺, 将士遇敌先奔, 无藩篱之卫。湖、广带吾胁, 群盗乘间窃发, 有腹心之忧。江、浙肇吾基, 根本久未立。秦、蜀张吾援, 指臂不相救。宜诏二三大臣修政事, 选将帅, 搜补卒乘, 以张国势, 抚绥疲瘵, 以固国本。”
            六年, 召为给事中、刑部侍郎、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久之, 迁刑部尚书。汀州宁化县论大辟十人, 狱已上, 知州事郑强验问, 无一人当死, 交修乞治县令冒赏杀无辜罪。江东留狱追逮者尚六百人, 交修言:“若待六百人俱至, 则瘐死者众矣, 请以罪状明白者论如律, 疑则从轻。”诏皆如其言。
            八年夏, 以亲老, 除宝文阁学士、知信州。入辞上欲留侍经筵力言母老愿奉祠里中以便养帝曰卿去行复召矣改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九年六月召还, 除兵部尚书、翰林学士兼侍讲。时河南新复, 交修奏:“京西、陕右取士之法, 乞如祖宗时设诸科之目, 以待西北之士;别为号于南宫, 以收五路之才。”诏令礼部讨论。逾年, 复请补外, 除端明殿学士、知合州。却私请, 免上供以万计, 领州数月卒。
        (选自《宋史·胡交修传》)

        译文:
            胡交修, 字已楙, 常州晋陵人。崇宁二年进士及第, 授泰州推官, 考词学兼茂科。给事中翟汝文担任同知贡举, 得到他的文章说:“这不是我所能比得上的。”放在首�。蚊嗬喙嵋煸奈淖�。政和六年, 升任太常博士、都官郎, 转为祠部, 升任左司官, 任起居舍人、起居郎。昭慈太后垂帘听政, 任右文殿修撰、湖州知州。
            建炎初年, 以中书舍人被召入朝, 他推辞不去, 改授徽猷阁待制、提举杭州洞霄宫。三年, 朝 廷又以中书舍人召他, 下诏守臣让他从水路进发, 很快升他为给事中、直学士院兼侍讲。他入朝答对, 首先谈论天下大势说:“淮南正对着我们的胸部, 但如果将士遇敌先跑, 就没有了屏障的卫护。湖、广是我们的两肋, 但群盗乘机暗中作乱, 就有心腹之忧。江、浙是我们创业的根基, 但 根基很久没有确立。秦、蜀是我们的后援, 但手指胳臂不能互相救援。应当诏令二三名大臣治理政事, 选拔将帅, 搜集补充军兵车辆, 张扬国势, 安抚疲�。坦业母�。”
            六年, 召入为给事中、刑部侍郎、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很久以后, 升任刑部尚书。汀州宁化县判处十人死刑, 讼案已经呈上, 知州事郑强验证查实, 没有一个人该死, 胡交修请求判处 县令冒赏滥杀无辜罪。江东留在狱中及还在被追捕的案犯共有六百人, 胡交修说:“如果等六百人都被抓到, 那么病死在狱中的人就很多了, 请把罪状明确的人依法处治, 有疑问的就从轻处 理。”皇帝下诏都依照他所说的办。
            八年夏, 因父母年老, 授任宝文阁学士、信州知州。入宫辞行, 皇上想留他在身边做经筵侍从, 他极力表示母亲年老, 希望在家乡为祠禄以便为母养老。皇帝说:“你走后, 将重新召回你。”改为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九年六月召回, 授兵部尚书、翰林学士兼侍讲。当时河南刚刚收复, 胡交修上奏说:“京西、陕右取士的方法, 请依照祖宗时设立的各个科目, 对待西北之士; 另在南宫立名号, 以收集五路的人才。”皇帝下诏礼部加以议论过了一年, 又请求补授地方官, 授任端明殿学士、合州知州。拒绝私人求请。免除数以万计的上供, 治理合州几个月后去世。 

        相关练习:《宋史·胡交修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关文言文
        《宋史·吕本中传》《宋史·胡安国传》
        《宋史·程琳传》《宋史·李邴传》
        《宋史·李稙传》《宋史·王溥传》
        《宋史·马知节传》《宋史·孙鼛传》
        《宋史·魏仁浦传》《宋史·黄葆光传》
        《宋史·赵必愿传》《宋史·李汉琼传》
        《宋史·郑文宝传》《宋史·冯康国传》
        《宋史·陶弼传》《宋史·蔡幼学传》
        《宋史·李若水传》《宋史·滕中正传》
        《宋史·吕颐浩传》《宋史·苏轼列传》(二)
        《宋史·宇文绍节传》(二)《宋史·刘温叟传》(二)
        《宋史·赵密传》《宋史·赵子淔传》
        《宋史·俞康直传》《宋史·程瑀传》
        《宋史·王显传》《宋史·夏竦传》
        《宋史·朱胜非传》《宋史·唐文若传》
        《宋史·崔与之传》《宋史·高若讷传》
        《宋史·忠义·郭永》《宋史·郑穆传》
        《宋史·文彦博传》《宋史·吕端传》(二)
        《宋史·张威传》《宋史·李重贵传》
        《宋史·李继隆传》《宋史·李壁传》
        《宋史·侯益传》《真盐铁陈恕》
        《宋史·宋守约传》《宋史·董遵诲传》
        《宋史·王恩传》《宋史·辛弃疾传》(二)
        《宋史·宋汝为传》(二)《宋史·丁度传》
        《宋史·折可适传》《宋史·王益柔传》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