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庞安时》原文及翻译
| | | 宋史 原文: 庞安时, 字安常, 蕲州蕲水人。儿时能读书, 过目辄记。父, 世医也, 授以《脉诀》。安时曰:“是不足为也。”独取黄帝、扁鹊之脉书治之, 未久, 已能通其说, 时出新意, 辨诘不可屈, 父大惊, 时年犹未冠。已而病聩, 乃益读《灵枢》、《太素》、《甲乙》诸秘书, 凡经传百家之涉其道者, 靡不通贯。尝曰:“世所谓医书, 予皆见之, 惟扁鹊之言深矣。盖所谓《难经》者, 扁鹊寓术于其书, 而言之不祥, 意者使后人自求之欤!予之术盖出于此。以之视浅深, 决死生, 若合符节。且察脉之要, 莫急于人迎、寸口。是二脉阴阳相应, 如两引绳, 阴阳均, 则绳之大小等, 此皆扁鹊略开其端, 而予参以《内经》诸书, 考究而得其说。审而用之, 顺而治之, 病不得逃矣。”又欲以术告后世, 故著《难经辨》数万言。药有后出, 古所未知, 今不能辨, 尝试有功, 不可遗也。作《本草补遗》。 为人治�。适司�。踵门求诊者, 为辟邸舍居之, 亲视、药物, 必愈而后遣;其不可为者, 必实告之, 不复为治。活人无数。病家持金帛来谢, 不尽取也。 尝诣舒之桐城, 有民家妇孕将产, 七日而子不下, 百术无所效。安时之弟子李百全适在傍舍, 邀安时往视之。才见, 即连呼不死, 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 自为上下拊摩。孕者觉肠胃微痛, 呻吟间生一男子。其家惊喜, 而不知所以然。安时曰:“儿已出胞, 而一手误执母肠不复能脱, 故非符药所能为。吾隔腹扪儿手所在, 针其虎口, 既痛即缩手, 所以遽生, 无他术也。”取儿视之, 右手虎口针痕存焉。其妙如此。 有问以华佗之事者, 曰:“术若是, 非人所能为也。其史之妄乎!”年五十八而疾作, 门人请自视脉, 笑曰:“吾察之审矣。且出入息亦脉也, 今胃气已绝。死矣。”遂屏却药饵。后数日, 与客坐语而卒。 (选自《宋史•庞安时传》 【译文】 庞安时, 字安党, 是蕲州蕲水人。很小的时候就能读书, 过目就能记住。父亲是位世医, 教他学脉诀, 安时学后认为:“这不能够成为冶病的依据, ”只拿黄帝和扁鹊的脉书研究, 不久, 已能通晓书中全部内容, 时常有自己的新见解, 与他辩论驳诘不能使他屈服。他的父亲大为惊奇, 当时庞安时还没有成年。不久, 因患 病而耳聋, 于是他更加刻苦研究《寻枢》、《太素》、《甲乙》等珍贵罕见的医书, 经史百家凡是涉及医学内容的, 没有不能融会贯通的。庞安时普说:“世上的所谓的医书, 我基本上都看过, 唯存扁鹊的《难经》一书比较深奥。所谓《难经》就是扁鹊在书中将其医学要旨隐藏, 但是讲述得并之详细, 意思是让后人自己从书中去学习领会吧!我的医术就是来自扁鹊的《难经》之中, 按照该书所言来诊断病患的深浅, 诀断死和生, 就象符合到一起一样恰当。而且观察脉象的要点, 最重要的莫过于人迎脉和寸口脉。这两脉阴阳相应, 犹如两条引绳, 阴阳平衡, 则以绳大小相等。扁鹊《难经》大体开启了诊治这两种脉象的端倪, 而我用《内经》等书加以参考, 考索研究然后得出这种结论。仔细考察病症以后才应用, 顺着这个理论然后治�。屑膊《继硬怀稣庖环段�。”他打算将自己的医术告知后世, 所以著《难经辨》数万言。药物后来增加有的, 古人所不知道的, 今人不能辨别的, 经过尝试, 确有功效的不应该遗漏, 为此他写了《本草补遗》一书。 庞安时为人治�。蠖际邪司湃�, 登六求医的病人, 庞安时替他们腾出房间使他们居�。⑶仪鬃圆炜椿颊叩囊┪�, 一定要等病人痊愈然后才让他们回家, 那些无法救治的病人, 一定如实告诉他们病情, 不再为他们治疗。治好了无数的病人, 患者持金帛来感谢, 他并不都收下。 一次, 庞安时去舒州的桐城, 有位民家妇女恰好生产, 已经过了七天但是胎儿还没有生下来, 有了许多办法都无效。庞安时的学生李百全家恰好是他家邻居, 于是邀请庞安时前往治疗。刚刚看见产妇, 就连声说不会死的, 并告诉产妇家人用热水温敷产妇的腰腹部, 并亲自为产妇上下按摩, 产妇感到胃肠部一阵微痛, 呻吟间, 一个男孩子就出生了。她的家人既惊又喜, 不知为什么会这样。庞安时说:“婴儿已出胎胞, 而一手误抓着母肠不能脱出来, 故不是符药所能治疗的, 我隔腹抚摸胎儿手所在有位置, 然后针刺的他虚口, 胎儿既然感觉疼痛就会立即缩手, 所以马上就生了下来, 并没有别的方法。”取来孩子观察, 右手虎口针眼痕迹仍在。他医术的高妙就是这样。 有人曾问他有关华佗的事, 他说:“华佗医术如此高明, 不是人所能达到的, 大概史书的记载没有什么根据吧!”五十八岁时疾病发作, 他的学生请求他给自己诊脉, 他笑着说:“我已仔细地研究了, 而且呼吸出入也是脉象, 现在我的胃气已绝, 该死了。”于是他不再服用药饵。过了几天, 坐着与客人谈话时去世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