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郑文宝传》原文及翻译
| | | 宋史 原文: 郑文宝, 字仲贤, 右千牛卫大将军彦华之子。彦华初事李煜, 文宝以荫授奉礼郎, 迁校书郎。入宋, 煜以环卫奉朝请, 文宝欲一见, 虑卫者难之, 乃被蓑荷笠, 以渔者见, 陈圣主宽宥之意, 宜谨节奉上, 勿为他虑。煜忠之。太平兴国八年登进士第, 除修武主薄。丁外艰, 起知州事。召拜殿中丞使川陕均税次渝涪闻夔州广武卒谋乱乃乘舸泛江一夕数百里以计平之文宝前后自环庆部粮越旱海入灵武者十二次, 晓达蕃情, 习其语。经由部落, 每宿酋长帐中, 其人或呼为父。加工部员外郎。时龙猛卒戌环庆, 七年不得代, 思归, 谋乱。文宝矫诏以库金给将士, 且自劾, 请代偿, 诏蠲其所费。朝廷议城古威州, 文宝言:“威州竖石盘互, 不可浚池。城中旧乏井脉, 一旦缘边警急, 岂可御哉?臣请建营田积粟实边之策, 以金帛啖党项酋豪子弟, 使为朝廷用。经营安西, 绥复河湟, 此其渐也。”诏从其议。真宗即位, 徙河东转运使。尝上言管内广锐兵万余, 难得资粮, 请徙置近南诸州, 又欲令强壮户市马, 备征役。宰相李沆等以为广锐州兵, 皆本州守城, 置营必虑安土重迁, 徙之即致纷扰。又强壮散处乡落, 无所拘辖, 勒其市马, 亦恐非便。上复令文宝条对, 文宝固执前议, 且言土人久留, 恐或生事。上曰:“煎令团并军伍, 改置营壁, 欲其互移本贯, 行之已久。”而文宝确陈其利, 因命钱若水详度以闻。若水所对与沆等同, 遂罢之。大中祥符初, 改兵部员外郎。车驾祀汾阴还, 文宝至郑州请见。六年, 卒, 年六十一。 (取材于《宋史·郑文宝传》) 译文: 郑文宝字仲贤, 是右千牛卫大将军郑彦华的儿子, 郑彦华本来侍奉李煜, 郑文宝靠恩萌被授为奉礼郎, 又升为校书郎。进入宋朝, 李煜被授为环卫奉朝请, 郑文宝想见他一面, 担心禁卫使自己为难, 就披着蓑衣戴着竹笠, 用渔夫的身份求见, 陈述圣主宽恕的意思, 劝李煜谨守节操侍奉皇上, 不要再为其他的事情疑虑。李煜认为郑文宝忠诚。太平兴国八年郑文宝考中进士功名, 被授为修武主簿。父亲去世, 郑文宝服丧后被起用做了知州事。皇上召郑文宝入朝并任命他为殿中丞, 郑文宝出使川陕确定两地赋税, 暂住渝、涪地带, 听说夔州的广武卒阴谋作乱, 就乘船在长江上航行, 一晚上行进几百里, 用计策平定了叛乱。郑文宝前后从环庆押送粮食穿越旱海进入灵武十二次, 通晓外族的情况, 熟悉他们的语言, 经过部落每次住宿在首长的帐中, 这些人有的人称他为父亲。升为工部员外郎。当时龙猛卒戍守环庆, 七年没有得到替换, 想回家而谋乱。郑文宝假托皇帝诏令把府库黄金赏给将士, 并且弹劾自己, 请求代为赔偿, 皇上下诏免除了他所花费的钱。朝廷商议在古威州筑城, 郑文宝说:“威州峭石盘结, 不能挖通水池。城中缺乏地下水, 一且边境有紧急情况, 难道可以抵御吗?我请求制定营田积粮、充实边境的策, 用金帛利诱党项的酋长和豪强子弟, 让他们被朝廷使用。治理安西, 平定河湟地区, 这是开头。皇帝下诏采纳了他的主张。真宗即位。郑文宝调任河东转运使。他曾经进言管区内广锐兵一万多人, 难以获得钱粮, 请求移到南边各州安置, 又想使强壮户买马, 准备征兵役。宰相李沆等人认为广锐州兵都用于本州守城, 设置营垒必考虑百姓安土重迁, 迁移他们就会招来动乱不安。另外, 强壮之户散居村落, 没有什么拘束管辖, 勒令他们买马, 也恐怕不合适。皇上又叫郑文宝逐条回答提问, 郑文宝顽固坚持前面的主张, 并且说土人长期居留一地, 担心可能生事。皇上说:“以前命令集中合并军队, 改设营垒, 想要他们相互移动原籍, 实行这种做法已经很久了。”然而郑文宝坚持陈述其中的好处, 于是命令钱若水详细揣度利害上报。钱若水的回答与李沆等人相同, 于是停止。大中样符初年, 改任兵部员外郎。皇帝祭祀汾阴回来, 郑文宝到郑州求见。六年, 去世, 享年六十一岁。
相关练习:《宋史·郑文宝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