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明史·张邦奇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
        原文:
            张邦奇, 字常甫, 鄞人。年十五作《易解》及《释国语》。登弘治末年进士, 改庶吉士, 授检讨。出为湖广提学副使。下教曰:“学不孔、颜, 行不曾、闵, 虽文如雄、褒, 吾且斥之。”在任三四年, 诸生竞劝。时世宗方为兴世子, 献皇遣就试。乃特设两案, 己居北而使世子居南。文成, 送入学。世宗由此知邦奇。嘉靖初提学四川以亲老乞归久之桂萼掌铨去留天下提学官起邦奇福建。未几, 选外僚入坊局, 改右庶子, 迁南京祭酒。以身为教, 学规整肃。就迁吏部侍郎。丁外艰归。 
            帝尝奉太后谒天寿诸陵, 语及择相。太后曰:“先皇尝言提学张邦奇器识, 他日可为宰相, 其人安在?”帝憬然曰:“尚未用也。”服阕, 即召为吏部右侍郎, 掌部事。推毂善类, 人不可干以私。铨部升除, 多受教政府, 邦奇独否, 大学士李时衔之。郭勋家人犯法, 舁重贿请宽, 邦奇不从。帝欲即授邦奇尚书, 为两人沮止。寻改掌翰林院事, 充日讲官, 加太子宾客, 改掌詹事府。九载考绩, 晋礼部尚书。以母老欲便养, 乃改南京吏部。复改兵部, 参赞机务。帝犹念邦奇, 时与严嵩语及之。嵩曰:“邦奇性至孝, 母老, 不乐北来。”帝信其言, 遂不召。二十三年卒, 年六十一。赠太子太保, 谥文定。    . 
            邦奇之学以程、朱为宗.与王守仁友善, 而语每不合。躬修力践, 跬步必谨。昼之所为, 夕必书于册。性笃孝, 以养亲故, 屡起辄退。其母后邦奇卒, 寿至百岁。邦奇事寡嫂如事母。所著《学庸传》、《五经说》及文集, 粹然一出于正。 
        (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九》, 有删节) 

        译文:
            张邦奇, 字常甫, 鄞县人。十五岁时创作《易解》和《释国语》。考中弘治末年的进士, 改任庶吉士, 担任检讨史官。出京担任湖广提学副使。对底下的人教诲道:“学习方面不像孔子、颜回, 行为方面不像曾参、闵损, 即使文章写得像杨雄、左思, 我也要斥责他。”任职三四年, 诸位学生竞相勤勉。当时世宗刚刚被推举为太子, 献皇派遣他去考试。于是特别设置了两张书桌, 自己坐在北面, 让太子坐在南面。文章完成后, 送太子入学。世宗因此知晓邦奇。嘉靖初年, 担任四川提学, 以孝顺父母的理由请求回家。久而久之, 桂萼掌管选拔官吏, 任免天下提学官, 起用邦奇到福建任职。不久, 选调外官进入坊局, 张邦奇被改任右庶子, 担任南京祭酒。以身作则, 学堂规矩齐整恭敬。升迁为吏部侍郎。遭遇父亲去世, 回家守丧。 
            皇帝曾经侍奉太后拜谒天寿山诸位先帝陵寝, 交谈间说到选择宰相的事。太后说:“先帝曾说提学张邦奇器量学识非凡, 日后可以任命为宰相, 这个人现在在哪里呢?皇帝幡然醒悟, 说:“还没有任用呢。”张邦奇守丧期满, 就被征召为吏部右侍郎, 掌管吏部事务。推荐贤才, 别人不可以为了私利去求取。铨部升职和任命官员, 大多听命于宰府, 唯独邦奇没有, 大学士李时对他怀恨在心。郭勋的家人触犯法律, 郭勋带着丰厚的财物请求宽�。钇婷挥型�。皇帝想要立即任命邦奇为尚书, 被这两人阻止。不久改任掌管翰林院事, 任职日讲官, 加封太子宾客, 改任掌管詹事府。九年考核官员的政绩, 被晋升为礼部尚书。因为母亲年老想要便于奉养, 于是改任南京吏部。又改任兵部, 参赞机务。皇帝尚且怀念邦奇, 时常跟严嵩谈及邦奇。严嵩说:“邦奇生性非常孝顺, 母亲年老, 不愿意来北方。”皇帝相信严嵩的话, 于是没有召见邦奇。二十三年去世, 享年六十一岁。被追赠为太子太保, 谥号文定。 
            邦奇的学问以程朱理学为宗。尊敬王守仁, 友好相处, 但是言谈间多有不合。亲身修行力求实践, 步步谨慎。白天所做的事, 晚上必定写在本子上。生性非常孝顺, 因为孝养父母的缘故, 多次起用后就辞官。邦奇的母亲在邦奇死之后才去世, 寿命达到百岁。邦奇对待寡嫂像对待母亲一样。所创作的《学庸传》、《五经说》和文集, 这些著作的纯粹都是出自于正道。 

        相关练习:《明史·张邦奇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关文言文
        《明史·张銓传》《明史·鹿善继传》
        《明史·许天锡传》《明史·宋礼传》
        《明史·王德完传》《明史·徐学诗传》
        《明史·曾同亨传》《明史·何腾蛟传》
        《明史·丛兰传》《明史·姜曰广列传》
        《明史·陈选传》《明史·孙居相传》
        《明史·张四维传》《明史·何如宠传》
        《明史·严清传》《明史·刘元珍传》
        《明史·方克勤传》《明史·李颐传》
        《明史·冯琦传》《明史·夏言传》
        《明史·章溢传》《明史·叶茂才传》
        《明史·刘体乾传》《明史·陈友谅传》
        《明史·何鉴传》《明史·高世则传》
        《明史·毛澄传》《明史·李戴传》
        《明史·赵志皋传》《明史·孙玮传》
        《明史·陆昆传》《明史·张以宁传》
        《明史·陆炳传》《明史·孙继鲁传》
        《明史·程绍传》《明史·胡深传》
        《明史·商辂传》《明史·刘定之传》
        《明史·江翰传》《明史·梅国桢传》
        《明史·赵用贤传》《明史·曹邦辅传》原文及翻
        《明史·张居正传》《明史·王三善传》
        《明史·范复粹传》《明史·白圭传》
        《明史·耿炳文传》《明史·耿九畴传》
        《明史·况钟传》(二)《明史·许士柔传》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