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和翻译(二)
|
| 左传 原文: 佚之狐, 郑人, 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 多才识。为幕僚, 常得郑君宠之。 晋侯、秦伯围郑, 郑危在旦夕。狐求见郑伯, 曰:“国危矣,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师必退。”公从之。 武使秦, 秦晋师还, 郑遂安。郑伯欲厚赏武。狐闻之, 言于郑伯曰:“武, 舌辩之士, 以口舌退师, 功高莫大, 厚赏, 理也;然, 武终为隐者之徒, 非臣举之, 终老亦未见其名, 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 臣也。”郑伯愕然, 赏之。 异日, 村夫有拜于郑廷者, 郑伯迎之。问之, 乃烛之武之兄文也。文曰:“君恩四海, 天下惠之, 万民之幸也。武以口舌还军秦晋, 三军不能敌, 厚赏以利郑也。然, 家有老母, 八旬又三, 日必侍之。武往说师, 老母系之, 臣昼夜侍母, 目不交睫, 亦宜赏之。况武本不欲说秦, 臣数劝方为之也!”郑伯赏之。 未几, 宫廷左右及三军将士上书求赏者络绎不绝, �;┤�。晋闻之, 复攻之, 郑危矣。 史臣曰:“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 译文: 佚之狐, 郑国人, 是佚之俅的儿子。佚之狐年轻时擅长思考和辩论, 才识很多。担任幕僚, 经常得到郑国国君的赏识。晋侯、秦伯围攻郑国, 郑国危在旦夕, 佚之狐求见郑伯, 说:“国家面临危险, 如果派烛之武去拜见秦君, 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的。“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建议。烛之武出使秦国, 秦晋联军撤回之后, 郑国于是得到了安宁。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烛之武。佚之狐听到这件事之后, 对郑伯说:“烛之武, 是个善于舌辩的士人, 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退了秦国的军队, 辛勤劳苦, 功绩很大, 受到重赏, 这是上天的法则;然而, 烛之武终归属于隐士的一类, 要不是我推荐, 他最终也不会显露名声, 有什么建立功劳的机会呢?我私下里认为应当受到奖赏的是我。”郑伯显出吃惊的样子, 奖赏了佚之狐。 第二天, 有位村夫到朝堂参拜, 郑伯迎接了他。问他何人, 原来这人是烛之武的哥哥烛之文。烛之文说:“皇上的恩惠遍及四海, 天下的人都得到恩泽, 这是全国百姓的荣幸。烛之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使秦晋军撤回, 即使是三军也敌不过他, 对他重赏对郑国有利。然而, 家里有老母亲, 已经83岁了, 每天必须有人侍奉。烛之武去劝说秦国撤军, 母亲天天记挂在心, 我日日夜夜守在母亲身边, 眼睛都不眨一下, 也应该受到奖赏。再说烛之武本来不愿意去劝退秦国军队, 是我多次劝说他才去劝退秦军的!”郑伯奖赏了这位村夫。 没过多久, 郑伯身边的人和众大臣上书请求得到奖赏的人络绎不绝, 郑国国内一片喧哗。晋君听说这件事, 趁机来攻打郑国, 郑国又陷入危险的境地。 编者说:“郑国从危局到安定, 是皇上圣明与臣属贤能的结果;郑国从安定到再度陷入危局, 是奖赏功臣的过错, 还是夺取别人功劳嫉贤妒能的过错呢?”
相关练习:《烛之武退秦师》阅读练习及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