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旧唐书·杨发传》原文及翻译

        旧唐书
        原文:
            杨发字至之, 父遗直, 位终濠州录事参军。发大和四年登进士第, 又以书判拔萃, 释褐校书郎, 再辟西蜀从事, 转侍御史, 累迁至礼部郎中。宣宗追尊顺宗、宪宗等尊号, 礼院奏庙中神主已题旧号, 请改造及重题。发与都官郎中卢搏献议曰:“臣等伏寻旧典神主升祔之后在礼无改造之文亦无重加尊谥改题神主之例求之旷古夐无其文周加太王之谥, 但以德合王周, 遂加王号, 未闻改谥易主。以臣所见, 但以新谥宝册告陵庙, 正得其适宜, 改造重题, 恐乖礼意。”时宰相覆奏就神主改题, 而知礼者非之, 以发议为是。出为福州刺史, 瓯、闽之人, 美其能政, 耆老以善绩闻。朝廷以发长于边事, 移授岭南节度使。发以严为理, 军乱, 为军人所囚, 坐贬婺州刺史。 
            初, 遗直娶元氏, 生发、假。继室长孙氏, 生收、严。收长六尺二寸, 广颡深颐, 疏眉秀目, 博闻强记。开成末, 收之长安。明年, 一举登第。宰相马植奏授渭南尉, 改监察御史。收辞曰:“顷仲兄假乡赋未第, 收不出衡门。今假从事侯府, 仆不忍先为御史。相公必欲振恤孤生, 俟仆禀兄旨命可也。”马公嘉之。寻丁母丧, 既除, 入为侍御史。左军中尉杨玄价以收宗姓, 深左右之。乃加银青光禄大夫、中书侍郎, 累迁刑部尚书。收以交趾未复, 请治军江西, 以壮出岭之师。乃于洪州置镇南军, 屯兵积粟, 以饷南�!L熳蛹沃�, 进位尚书右仆射、晋阳县男、食邑三百户。时杨玄价弟兄掌机务, 屡有请托, 收不能尽从。玄价以为背己, 由是倾之。八年十月, 罢知政事, 检校工部尚书, 明年八月, 贬为端州司马, 寻尽削官封, 长流欢州。 
        (节选自《旧唐书》) 


        译文:
            杨发字至之, 父亲名遗直, 官位终于濠州录事参军。杨发在大和四年考中进士。又因考上书判拔萃科, 出任校书郎, 两次被征用为西蜀从事。转任侍御史, 多次升任为礼部郎中。宣宗为顺宗、宪宗等追上封号, 礼部上书说宗庙中的神主已经题写上旧号, 请求改做并重新题写。杨发与都官郎中卢搏进献奏议论说:“臣等在线查询旧典, 在神主进入宗庙之后, 礼仪中并没有改做的规定。也没有重新追加尊谥、改题神主的先例, 探究往古, 绝无此文。周追加太王的谥号, 只是因为他们的德行符合所成就的周的王业。于是追加王号, 没有听说改变谥号改换神主。以臣等的见解, 只将新谥号的宝册祭告陵庙, 这完全合宜。改做神主重新题写, 恐怕违背礼的本意。”当时宰相复奏就在旧神主上改题, 而遭到知晓礼仪的人士非议, (他们)认为杨发的议论是正确的。杨发出任福州刺史, 瓯、闽的百姓, 赞美他能胜任政事, 年高老者把他的善绩报告给朝廷。朝廷由于杨发长于办理边境之事, 调任为岭南节度使。杨发用严厉的方法来治理岭南, 激发了兵变, 他被军人拘捕, 因罪贬为婺州刺史。 
            起初, 杨遗直娶元氏为妻, 生下杨发、杨假。继室是长孙氏, 生下杨收、杨严。杨收身高六尺二寸, 宽额深腮, 眉清目秀, 博闻强记。开成末年, 杨收来到长安。第二年, 一举考中了科举。宰相马植奏请授任他为渭南尉, 改任监察御史。杨收辞谢说:“以前二兄杨假乡贡没有考中, 我不出隐居之所。如今杨假在藩镇幕府任从事, 我不忍心先任御史。相公确实想要举拔接济我的话, 请等我先禀告兄长得到旨命后才行。”马公赞赏他。不久为母亲守丧, 除去丧服以后, 被召入朝任侍御史。左军中尉杨玄价因杨收是同宗姓, 深为信任他, 于是加授银青光禄大夫、中书侍郎, 几次升任为刑部尚书。杨收因交趾还没有收复, 请求在江西练兵, 来加强出征岭南的军队。于是在洪州设置镇南军, 屯驻军队积贮粮粟, 以便接应南�!L熳蛹谓彼�, 进位尚书右仆射、晋阳县男爵, 享有食邑三百户。当时杨玄价兄弟执掌机务, 屡次以私事相托, 杨收没能完全依从。杨玄价认为他背弃自己, 由此而排挤他。八年十月, 被罢去知政事, 任检校工部尚书。第二年八月, 被贬为端州司马, 不久被削去所有官职爵位, 长期流放到欢州。 

        相关练习:《旧唐书·杨发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关文言文
        《旧唐书·薛讷传》《旧唐书·许孟容传》
        《旧唐书·吐蕃传》《旧唐书·魏徵传》
        《旧唐书·姚思廉传》《旧唐书·温造传》
        《旧唐书·韦绶传》《旧唐书·李勉传》
        《旧唐书·桓彦范传》《旧唐书·李景俭传》
        《旧唐书·令狐彰传》《旧唐书·杜鸿渐传》
        《旧唐书·窦参传》《旧唐书·李祎传》
        《旧唐书·齐映传》《旧唐书·姚瑞传》
        《旧唐书·于頔传》《旧唐书·李嗣业传》
        《旧唐书·姜师度传》《旧唐书·崔知温传》
        《旧唐书·张濬传》《旧唐书·苏弁传》
        《旧唐书·诸遂良传》《旧唐书·毕諴传》
        《旧唐书·李芃传》《旧唐书·白居易传》
        《旧唐书·魏玄同传》《旧唐书·魏征传》
        《旧唐书·颜籀传》《旧唐书·王雄诞传》
        《旧唐书·孔述睿传》《旧唐书·刘乃传》
        《旧唐书·苏世长传》《旧唐书·李尚隐传》
        《旧唐书·杨绾传》《旧唐书·罗艺传》
        《旧唐书·吴少诚传》《旧唐书·封伦传》
        《旧唐书·孔祯传》《旧唐书·李渤传》
        《旧唐书·太宗本纪》(二)《旧唐书·王晙传》
        《旧唐书·�;沾�《旧唐书·李昭德传》
        《旧唐书·叶蕃传》《旧唐书·曹确传》
        《旧唐书·张嘉贞传》《旧唐书·周智光传》
        《旧唐书·魏元忠传》(二)《旧唐书·李翱传》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