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游琅琊山记》原文及翻译
| | 宋濂 原文: 洪武八年, 皇上以太子暨诸王久处宫掖, 无以发抒精神, 命西幸中都, 沿道校猎, 以讲武事。濂时奉诏扈从。十有二月戊午, 次滁州驿, 濂请游琅琊山, 皇太子欢然可之, 即约四长史同行。 自驿西南出, 过平皋约三里所, 望丰山盘亘雄伟, 出琅琊诸峰上。居人指云:山下有幽谷, 地形低洼, 四面皆山, 其中有紫微泉, 宋欧阳公修所发。泉上十余步即丰乐亭, 亭东数百步, 即醒心亭。由亭曲而西可入天宁寺。今皆废, 惟凉烟白草而已。濂闻其语, 为怅然者久之。 复西行约三里许, 有泉泻出于两山之间, 分流而下, 曰让泉, 潺潺清澈, 可鉴毛发。傍岸有亭曰“渐入佳境”, 今已废, 惟四大字勒崖石间。沿溪而过薛老桥, 入醉翁亭。亭久废, 名人石刻颇夥, 兵后焚炼为垩殆尽。亭后四贤堂, 亦废。亭侧有玻璃泉, 又名六一泉, 石栏覆之, 栏下压以巨石, 中流一窍通泉, 径可五六寸, 手掬饮之, 温。 是日天阴, 雪花翩翩飘, 伯靖亟倡曰:“雪作矣, 不还将何为?”濂游兴方浓, 掉头去弗顾。历石径一里所, 至回马岭。伯友追而至, 伯清继之。伯友曰:“二客足力弱, 不能从矣。”二客, 伯贤, 伯恭也。 蛇行磬折黄茅白苇间, 莽不知所之, 幸有宋熙宁舍利塔遗址累累, 径行无疑。其路若穷, 又复轩豁, 峰回路转, 盖九锁而至开化禅寺。寺院在琅琊山最深处, 惜乎山皆童, 而无蔚然深秀之处。 寺僧绍宁为具饭。饭已, 引观庶子泉。泉出山罅中, 乃唐李幼卿所发, 李阳冰所篆铭。铭已亡, 张亿书三字碑亦断裂, 卧泉下。石崖上多诸儒题名, 自皇祐、淳熙以来皆有之。字或篆或隶或楷, 或可辨或不可辨, 山之东西, 在在皆然, 不特此泉也。自幼卿博求胜迹, 凿石引泉以为溪, 作禅室、琴台, 后人颇继其风, 山中之亭几二十所。今荆榛弥望, 虽遗迹亦无从求之, 可叹哉! 夫亭台废兴乃物理之常, 奚足慨?所可慨者, 世间奇山川如琅琊者何限?第以处于偏州下邑, 无名胜士若幼卿者黼黻之, 故潜伏而无闻焉尔。且幼卿固能使琅琊闻于一方, 自非欧阳公之文, 安足以达于天下?或谓文辞无关于世, 果定论耶?念元季绎骚, 窜伏荒土, 朝不能谋夕, 今得以厕迹朝班, 出陪帝子巡幸, 而琅琊之胜遂获穷探, 岂非圣德广被, 廓清海寓之所致邪!是宜播之声歌, 以侈上赐游观云乎哉。 (取材于明代宋濂《游琅琊山记》, 有删节) 译文: 大明洪武八年(1375年), 皇上(朱元璋)认为太子和诸位王子长时间呆在宫中, 没有激发精神成长的方法(精力无法发泄), 就命令他们向西到中都(凤阳)去, 沿着道路围猎, 来练习武术兵法。我当时奉命随行。十二月戊午日, 仪伏队伍临时在滁州驿驻扎, 我请求游览琅琊山, 皇太子很高兴地答应了, 于是我就约了四位长史一同前往。 从滁州驿向西南出发, 经过平皋后大约三里左右, 远远望见丰山连绵雄伟, 超出琅琊诸峰。当地人指着说:山下有深幽的山谷, 地形低洼, 四面都是山, 中间有一处紫微泉, 是宋朝时欧阳修先生主持挖掘的。紫微泉往上十多步就是丰乐亭, 丰乐亭往东几百步就是醒心亭。从醒心亭拐弯向西就可以进入天宁寺。现在全都废弃了, 只有苍凉的烟雾荒草罢了。我听了他的话, 为此惆怅了许久。 又向西走了大约三里左右, 有泉水从两山之间流泻出来, 分成了几条水道, 叫做让泉。流水潺潺, 非常清澈, 能够照见人的头发。靠着岸边有一个亭子叫“渐入佳境”, 现在已经废弃了, 只剩下四个大大的字在崖石上刻着。沿着溪流经过薛老桥, 就到了醉翁亭。醉翁亭早就荒废了, 名人石刻非常多, 但是战乱后焚烧成了白土, 几乎没有了。醉翁亭后的四贤堂, 也废弃了。醉翁亭旁边有一处玻璃泉, 又叫做六一泉, 有一根石栏杆压在上面, 石栏杆下还压着一块大石头, 大石头中间有一个小孔让泉水通过, 直径大约五六寸, 用手捧水喝, 温的。 那一天天阴沉沉的, 当雪花翩翩飘起的时候, 伯靖急切地对我们说:“雪下起来了, 不回去还要干什么呢?”我游赏的兴致正浓, 掉头离开, 根本不在乎(飘飞的雪花)。又在石头小路上走了一里左右, 就到了回马岭。这时, 伯友追上来了, 伯清跟着他(也追上来了)。伯友说:“那两个人脚力弱, 没有能力跟上来了�。 蹦橇礁鋈�, 是伯贤和伯恭。 我们在黄色的茅草堆和白色的芦苇丛中曲曲折折地走着, 四野苍茫不知去往何处, 幸好还有宋朝熙宁年间修建的舍利塔的遗迹不时出现, 让我们沿着路走, 不再疑惑。那路一时好像到了尽头, 一时又开阔起来, 峰回路转, 经历了许多次这样无路可走, 才到达开化禅寺。寺院在琅琊山的最深处, 可惜, 山都光秃秃的, 没有“蔚然深秀”的地方。 开化禅寺的和尚绍宁为我们准备了一顿饭。吃完饭, 他又带着我们游览了庶子泉。庶子泉从山缝中流出, 是唐朝李幼卿挖掘的, 李阳冰题写过篆铭的。李阳冰题写的篆铭已经不见了, 张亿所写的三字碑也断裂了, 倒卧在泉水下面。石崖上有许多儒生的题名, 从皇祐、淳熙以来各个年号都有。字体有的是篆书有的是隶书有的是楷书, 有的可以辨识有的不可辨识, 东西两边的山上, 到处都是, 不仅这一处泉水这里是这样。自从李幼卿广泛地寻求美景, 凿开石头引来泉水形成溪流, 修建禅室、琴台, 后人很好地继承了这种风气, 山中的亭子大概有二十处左右。现在满眼都是野生的荆棘榛树, 即便是遗迹也没有地方去寻找了, 可叹�。� 亭台的修建与废弃都是正常的事物发展规律, 哪里值得感慨?值得感慨的是:世间像琅琊山这样奇丽的山川哪能限量?只是因为处于偏僻卑下的州邑, 没有像李幼卿这样著名的人士来修整它, 所以名声才被隐匿, 没有人知道罢了。况且李幼卿固然能够让琅琊山闻名一方, 如果没有欧阳修的文章, 哪里能够让琅琊山全天下闻名?有人说文章辞令和世事没有关系, 果真是定论吗?想到元朝末年战乱连绵, 我每天都在荒凉的土地上逃窜躲藏, 朝不虑夕, 现在能够在朝堂上容身, 陪皇子出巡, 从而得到彻底探访琅琊胜景的机会, 难道不是圣主恩德广施, 廓清了世界才实现的吗?这应该用歌曲文章来传播, 从而宣扬皇上赐给我们旅游观赏美景的圣德�。�
相关练习:宋濂《游琅琊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