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五台山日记》原文及翻译
| | 徐弘祖 原文: 癸酉七月二十八日, 出都为五台游。越八月初四日, 抵阜平南关。山自唐县来, 至唐河始密, 至黄葵渐开, 势不甚穹窿矣。从阜平西南过石梁, 西北诸峰复嵱枞起。循溪左北行八里, 小溪自西来注, 乃舍大溪, 溯西溪北转, 山峡渐束。又七里, 饭于太子铺。北行十五里, 溪声忽至。回顾右崖, 石壁数十仞, 中坳如削瓜直下。上亦有坳, 乃瀑布所从溢者, 今天旱无瀑, 瀑痕犹在削坳间。离涧二三尺, 泉从坳间细孔泛滥出, 下遂成流。再上, 逾鞍子岭。岭上四眺, 北坞颇开, 东北、西北, 高峰对峙, 俱如仙掌插天, 惟直北一隙少杀。复有远山横其外, 即龙泉关也, 去此尚四十里。岭下有水从西南来, 初随之北行, 已而溪从东峡中去。复逾一小岭, 则大溪从西北来, 其势甚壮, 亦从东南峡中去, 当即与西南之溪合流出阜平北者。余初过阜平, 舍大溪而西, 以为西溪即龙泉之水也, 不谓西溪乃出鞍子岭坳壁, 逾岭而复与大溪之上流遇, 大溪则出自龙泉者。溪有石梁曰万年, 过之, 溯流望西北高峰而趋。十里, 逼峰下, 为小山所掩, 反不睹嶙峋之势。转北行, 向所望东北高峰, 瞻之愈出, 趋之愈近, 峭削之姿, 遥遥逐人, 二十里之间, 劳于应接。是峰名五岩寨, 又名吴王寨, 有老僧庐其上。已而东北峰下, 溪流溢出, 与龙泉大溪会, 土人构石梁于上, 非龙关道所经。从桥左北行八里, 时遇崩崖矗立溪上。又二里, 重城当隘口, 为龙泉关。 【注释】①癸酉:崇祯六年, 1633年。②石梁:石桥。③嵱枞(yōng sǒng):上下众多的样子。④杀:减少, 收束。 译文: 癸酉年 七月二十八日从都城出发去游览五台山。到八月初四日, 来到阜平县南关。山从唐县伸来, 延伸到唐河开始密集, 到黄葵又渐渐敞开, 山势不太高大。从阜平县往西南走过石桥, 西北众多的山峰又高低起伏地耸起来。沿着溪流左岸往北行八里, 有条小溪从西边流来注入, 于是离开大溪, 溯西边的小溪往北转, 山谷渐渐狭窄。又走了七里, 在太子铺吃饭。往北行十五里, 忽然听到溪流声。回头看右边的山崖, 数十丈高的石壁, 中间的坳像削瓜一样的直直下去。崖上面也有坳, 是瀑布所流经的地方, 今年天旱没有水, 但瀑布冲泻的痕迹仍留在削坳之间。离涧底二三尺, 泉水从坳间的小孔中泛滥而出, 往下汇成溪流。再往上走, 越过鞍子岭。在岭上眺望四周, 北面的山坞比较开阔, 东北、西北, 高峰对峙, 山峰都像直插云天的仙人巨掌, 只有正北的一隙山坞稍微差一些。再远处还有山横贯在群峰之外, 那就是龙泉关, 距离这里还有四十里。岭下有股从西南流来的溪水, 我开始顺着溪水往北走, 不久溪水从东边峡谷中流走。我又翻过一座小岭, 就有一条从西北流来的大溪, 水势很壮观, 也是从东南峡谷中流走, 想来应该是和西南流来的小溪汇合, 然后流出阜平县北。我当初经过阜平县时, 离开大溪往西走, 以为西边的溪流是龙泉关流来的, 没有想到溪水却是出自鞍子岭坳壁, 我翻过岭后又与大溪的上游相遇, 大溪才是从龙泉关流出的。溪流上的石桥名万年, 过了桥, 溯溪流, 遥望着西北的高峰奔赶。行十里, 走近高峰下, 峰被小山掩映, 反而看不见那山石重叠、高低不平的气势。转朝北走, 刚才所看到东北边的高峰, 越看越突出, 趋之越近, 那高峻陡峭的形态, 像远远地追随人而来似的, 二十里路程之间, 都忙于观赏应接。这座峰名五岩寨, 又名吴王寨, 有个老僧人在峰上居住。不久来到东北边的高峰下, 溪水往外流淌, 和龙泉关流来的大溪会合, 当地人在溪上搭有石桥, 但不是去龙泉关要过的路。 从石桥左边行八里, 不时地遇到崩塌的崖石矗立在溪边。又走二里, 一座重镇位于关隘口, 这就是龙泉关。
相关练习:《游五台山日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