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九华》原文和翻译
| | 《望九华》 余过池阳, 登郡楼, 望九华, 仅见一峰。舟出清溪, 始见之, 然犹灭没于云雾之间。晚泊梅根浦, 方了了见诸峰也。 九华之胜, 不在山中, 从江上望之, 秀逸清远, 夕波落日, 邈然于怀。又得太白啸歌, 每舟泊林岸, 便觉九子依依向人。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 聪明的人喜爱水, 指人各有所好。)山水景物, 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 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颂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 1、对作者的了解 他是南宋诗人, 浙江温州乐清人. 2、译文 我访问池阳郡, 登上城楼, 眺望九华山, 仅能望见一座山峰。我乘船从(郡正南通远门外的)清溪出去, 才望见了九华山, 但是九华山仍旧在云遮雾绕之间或隐或现。到了傍晚, 船停泊在梅根港时, 才清清楚楚地望见了九华诸峰。 九华山的胜状, 并不在于九华山中。从江上远望九华山, 九华山俊秀飘逸, 清丽悠远, 夕阳余辉落在江面上(增添了九华山的情致), 更让人在心中留下悠远的记忆。又记得李太白有赞美九华山的诗歌, 每当船停泊在江岸时, 便觉得九座山峰依依不舍地向人而立。 3、诗人观赏九华山的各个角度(定景换点) 过、登、望→仅见一峰 乘船从清溪出去后→始见之, 然犹灭没于云雾之间 晚泊梅根浦→方了了见诸峰也 �。:角逦⒙ド系剿稀⒃锻呕谠莆砑湟荚嫉浇壑罘宕讼员艘� 视角不同, 景色各异, 扣住了“望”字做足文章, 使没有生命的山水, 竟然带着情趣渐渐地凸现出来。 4、诗人心目中“九华之胜”的理解 九华山景色优美, 古刹如林, 可以说是胜境诱人, 但作者有自己独到的感受。 作者认为欲得九华之胜应在傍晚从江上望九华:在“夕波落日”映衬下的有着“秀逸清远”不俗之姿的九华山才会让人“邈然于怀”。最后用拟人表现对九华山的感情, 他移情于物, 写九华的山峰依依不舍向人而立, 就是写自己对九华胜状依依不舍的深情。作者体悟到真正的九华之胜——物我相悦, 物我两忘。王十朋(1112-1171), 字龟龄, 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一代名臣。号梅溪, 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北宋·政和二年出生于乐清四都左原(今浙江省乐清市)梅溪村。少时颖悟强记, 7岁入塾, 14岁先后在鹿岩乡塾、金溪邑馆、乐清县学读书, 学通经史, 诗文名闻远近。少时就有忧世拯民之志, 十七岁“感时伤怀”, 悲叹徽、钦二帝被掳, 宋室被迫南迁。19岁时写出“北斗城池增王气, 东瓯山水发清辉”的名句。24岁时, 小小的乐清县学落成, 居然能文赋诗, 盖世的才华震动了浙南的诗坛。33岁时在家乡创办梅溪书院授徒, 34岁入太学。由于当时南宋政治腐败, 奸臣秦桧专权, 科场黑暗, 屡试不第。一直至他46岁时, 秦桧死后, 高宗即位继帝主持殿试, 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他以“揽权”中兴为对, 中进士第一, 被擢为状元, 先授承事郎, 兼建王府小学教授, 因论力主抗战, 并荐用爱国老将张�!⒘蹊�, 遭主和派排斥离京归里。孝宗即位后, 起知严州, 未赴任召对除司封员外郎, 迁国子司业, 起居舍人, 除任侍御史。力排和议, 并以怀奸、误国等八大罪状劾主和派代表、当朝宰相史浩, 使之罢职。隆兴元年(1163年), 张浚北伐失利, 主和派非议纷起。他上疏称恢复大业不不能以一败而动�。幢徊赡�。出知饶、湖等州, 救灾除弊, 颇有政绩。在文学上, 他一生经过雁山至少七次, 都是中进士之前, 而且又都是北上临安时, 因此对雁荡山的感受极其亲切。在此期间, 他赋了大量有关雁荡的诗。他在《游灵岩辉老索诗至灵峰寄数语》中, 不仅对雁荡山作了依次总评价:“雁荡冠天下, 灵岩尤绝奇!”而且还把自己的政治抱负和雁荡山水浴成一体。雁荡山水铸造了王十朋刚直不阿的崇高风格, 他则以盖世的才华歌颂了雁荡山水。然而, 以他的才气, 在雄伟奇秀, 千姿百态的雁荡山水面前仍有力不从心之感, 曾在一诗中曰:“愧无笔力助庄严!”从此之后, “难下笔”就成为描绘雁荡山的“名句”了。王十朋以名节闻名于世, 刚直不阿, 批评朝政, 直言不讳。任秘书省校书郎时, 力排和议, 并抨击三衙兵权过重, 谏罢杨存中兵权, 奏请起用张�!P⒆谮俟俪率挛�, 他上《应诏陈弊事》札子, 指出百官“尽其官不履其职”, 同时指出皇帝有任贤、纳谏、赏罚三大职事, 并未做好。隆兴元年任侍御史时弹劾当朝宰相史浩及其党羽史正志、林安宅, 并使之罢职, 震动朝野, 人称颂王十朋郎为真御史。王十朋守饶州期间, 宰相洪适, 饶州人。回乡拜访王十朋, 竟提出以放学宫地扩建私宅后花园, 王十朋毅然拒绝。《宋史·本传》记载说:“丞相洪适请故学其益其圃, 十朋曰:‘先圣所居, 十朋何敢予人’?”此事后来朝野皆知, 传为佳话。王十朋一生清廉, 夫人贾氏, 品德高尚, 忍贫好施, 常以清白相勉。隆兴元年辞官故里, 家有饥寒之号却不叹穷。夫人死在泉州任所, 因路远无钱将灵柩及时运回家乡。他在《乞祠不允》诗里述云:“臣家素贫贱, 仰禄救啼饥。”“况臣糟糠妻, 盖棺将及期。旅榇犹未还, 儿昼夜悲。”结果灵柩在泉州停放了二年。王十朋为官, 关心的是国家、黎民, 自己却是如此贫寒。王十朋学识渊博, 诗文自有风格。现收入《梅溪先生文集》前后集中, 计有诗1700多首, 赋7篇, 奏议46篇, 其他如记、序、书、启、论文、策问、行状、墓志铭、祭文、铭、赞等散文、杂文140多篇。此外还有《春秋》、《论语》讲义8篇等, 内容广泛。他对《春秋》、《论语》、《尚书》尤有研究。治学反对追求故事典故或理学空论, 为文处事偏重功利实用。朱熹称其文“规�:昀�, 骨骼开展, 出入变化俊伟神速。”称其诗“浑厚质直, 思恻条畅, 如其为人。”并将他与诸葛亮、杜甫、颜真卿、韩愈、范仲淹五君子相提并论, 说:“海内有志之士闻其名, 诵其言, 观其行, 而得其人, 无不敛衽心服。”(《王梅溪文集序》)叶适说他“素负大节”、“士类常推公第一”。《四库全书总目》说“十朋立朝刚直, 为当代伟人。”著有《王梅溪文集》等传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