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苏辙《刑赏忠厚之至论》原文及翻译

        苏辙
        原文:
            古之君子立于天下, 非有求胜于斯民也。为刑以待天下之罪戾, 而唯恐民之入于其中以不能自出也;为赏以待天下之贤才, 而唯恐天下之无贤而其赏之无以加之也。盖以君子先天下, 而后有不得已焉。夫不得已者, 非吾君子之所志也, 民自为而召之也。故罪疑者从轻, 功疑者从重, 皆顺天下之所欲从。
            且夫以君临民, 其强弱之势、上下之分, 非待夫与之争寻常之是非而后能胜之矣。故宁委之于利, 使之取其优, 而吾无求胜焉。夫惟天下之罪恶暴著而不可掩, 别白而不可解, 不得已而用其刑。朝廷之无功, 乡党之无义, 不得已而爱其赏。如此, 然后知吾之用刑, 而非吾之好杀人也;知吾之不赏, 而非吾之不欲富贵人也。使夫其罪可以推而纳之于刑, 其�?梢砸弥谖拮�;其功与之而至于可赏, 排之而至于不可赏。若是二者而不以与民, 则天下将有以议我矣。使天下而皆知其可刑与不可赏也, 则吾犹可以自解。使天下而知其可以无刑、可以有赏之说, 则将以我为忍人, 而爱夫爵禄也。
            圣人不然, 以为天下之人, 不幸而有罪, 可以刑、可以无刑, 刑之, 而伤于仁;幸而有功, 可以赏、可以无赏, 无赏, 而害于信。与其不屈吾法, 孰若使民全其肌肤、保其首领, 而无憾于其上;与其名器之不僭, 孰若使民乐得为善之利而无望望不足之意。呜呼!知其有可以与之之道而不与, 是亦志于残民而已矣。且彼君子之与之也, 岂徒曰与之而已也, 与之而遂因以劝之焉耳。故舍有罪而从无罪者, 是以耻劝之也;去轻赏而就重赏者, 是以义劝之也。盖欲其思而得之也。故夫尧舜、三代之盛, 舍此而忠厚之化, 亦无以见于民矣。
        (选自《苏辙集》)


        译文:
            古代的君子立身于天下, 不是想要压制百姓。制定刑罚来对待天下的罪恶过失, 却唯恐百姓落入刑罚之中而不能脱离;制定恩赏来对待天下的贤德大才, 却唯恐天下没有贤才而无从施予恩赏。大约是君子以天下为先, 之后才有不得已的制定刑赏之举。之所以不得已, 因为这不是君子的志向, 而是百姓自身的行为而招致的。所以对可能有罪的人从轻处理, 对可能有功的人从重奖赏, 都顺应了天下的民心所向。
            况且以君主的身份来治理百姓, 因为两者之间强弱、上下的分别, 不能等等与百姓争论寻常的是非曲直之后再驳倒他。因此宁可用利益来交付他, 让他获得足够的好处, 而君主不求一定要压制他。唯独天下的罪恶行径暴露于世而无法掩盖, 从旁为其解释也不能开脱,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到刑�!3⒅忻挥泄偷娜�, 乡族中没有信义的人, 君主不得已才吝啬施予赏赐。这样, 然后了解君子使用刑罚, 并不是因为君子喜欢杀人;了解君子不施赏, 也不是君子不想使人富贵。如果一个人的罪名能够证实并且进入刑罚的范畴, 但他的行为又能够拿出来放在无罪的范畴;如果将功劳给他就能够进入施赏的范畴, 排除他的功劳就进入不能施赏的范畴。如果这两种情况都对百姓不刑不赏, 那么天下人将对君主议论纷纷了。如果让人们都知道应当施以刑�!⒉荒苁┯瓒魃�, 那么君主还可以开解。如果让天下人都知道可以不施刑�!⒖梢允┯瓒魃�, 那么(人们)将认为我是狠心的人, 并且是吝惜(赏赐)爵位俸禄啊。
            圣人则不是这样, 圣人认为天下之人如果不幸而产生罪行, 可以施以刑�!⒁部梢圆皇┮孕谭�, 用刑的话, 就有伤仁爱;如果幸运而立下功劳, 可以恩赏, 也可以不赏, 不赏的话, 就妨害信义。与其不使君子之法受到贬抑, 不如让百姓保全性命, 在刑赏方面没有怨恨;与其越分授予官位, 不如让百姓乐于得到行善的好处而没有急切不能满足的地方。唉!知道(上面)哪些情况有可以给予百姓(刑赏忠厚)的道理却不给予, 这也是存心伤害百姓罢了。况且君子将这个道理给予百姓, 难道只是白白地给予而已吗, 给予之后再趁势勉励他们罢了。因此舍弃有罪的行为而判定无罪, 是用羞耻来进行勉励;舍弃轻赏而施予重赏, 是用道义来进行勉励。大约都是想要百姓自行思考而领悟到啊。所以唐尧、虞舜、夏、商、周的盛业, 假如舍弃这些, 那么刑赏忠厚也就不能让百姓看见了。

        相关练习:《刑赏忠厚之至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辙《刑赏忠厚之至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关文言文
        苏辙《欧阳文忠公夫人薛氏墓志铭》苏辙《墨竹赋》
        苏辙《吴氏浩然堂记》苏辙《晋论》
        苏辙《上两制诸公书》苏辙《唐太宗论》
        苏辙《为兄轼下狱上书》苏辙《卜居赋(并引)》
        苏辙《上昭文富丞相书》苏辙《欧阳文忠公神道碑》(二)
        《燕赵论》苏辙《巢谷传》
        苏辙《欧阳文忠公神道碑》苏辙《古今家诫叙》
        苏辙《民政策》苏辙《贾诩》
        苏辙《史官助赏罚论》《孟德传》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君术策五》
        苏辙《隋论》苏辙《武昌九曲事记》
        苏辙《颍滨遗老传》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苏辙《乞者赵生传》
        苏辙《东轩记》《齐州泺源石桥记》
        《东坡先生墓志铭》苏辙《藏书室记》
        苏辙《南康直节堂记》《古今家戒》叙·
        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伯父墓表》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
        《武昌九曲亭记》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