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宋史·杨察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
        原文:

            杨察, 字隐甫。其先晋人, 从唐僖宗入蜀, 家于成都。举进士甲科, 除将作监丞, 出知�!⑹俣�, 历江南东路转运使。属吏以察年少, 易之。及行部, 数擿奸隐, 众始畏伏。察在部, 专以举官为急务。人或议之, 察曰:“此按察职也, 苟掎拾羡余, 则俗吏之能, 何必我哉!”召为右正言, 权判礼部贡院。时上封者请罢有司糊名考士, 及变文格, 使为放轶以袭唐体。察以谓:“防禁一溃, 则奔竞复起。且文无今昔, 惟以体要为宗, 若肆其澶漫, 亦非唐氏科选之法。”前议遂寝。
            晏殊执政, 以妻父嫌, 换龙图阁待制。母忧去职, 服除, 拜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论事无所避。会诏举御史, 建言:“台属供奉殿中, 巡纠不法, 必得通古今治乱良直之臣。今举格太密, 公坐细故, 皆置不�。钟⑽爸�, 或有所遗。”御史何郯以论事不得实, 中书问状。察又言:“御史, 故事许风闻;纵所言不当, 自系朝廷采择。今以疑似之间, 遽被诘问, 臣恐台谏官畏罪缄默, 非所以广言路也。”又数以言事忤宰相陈执中。
            未几, 三司户部判官杨仪以请求贬官, 察坐前在府失出笞罪, 虽去官, 犹罢知信州。徙扬州, 再迁礼部侍郎, 复权知开封府, 复为翰林学士, 权三司使。内侍杨永德毁察于帝, 三司有狱, 辞连卫士, 察由是乞罢三司。逾年, 复以本官充三司使。饵钟乳过剂, 病痈卒。察美风仪。幼孤, 七岁始能言, 母颇知书, 尝自教之。敏于属文, 其为制诰, 初若不用意;及稿成, 皆雅致有体, 当世称之。遇事明决, 勤于吏职, 虽多益喜不厌。痈方作, 犹入对, 商画财利, 归而大顿, 人以为用神太竭云。
        (选自《宋史·杨察传》列传第五十四)

        译文:

            杨察, 表字隐甫。他的祖先本是晋地的人, 跟随唐僖宗入蜀, 便居住在成都。考中进士甲科, 拜官将作监丞, 出任颍州、寿州二州的知州, 历任江南东路转运使。属下官员因为杨察年轻, 就轻视他。等到他巡行所管辖的区域, 多次揭发出隐蔽潜伏的坏人坏事, 众人方才敬服。杨察在官署, 专门把检举官员作为当务之急。人们中有的议论他, 杨察说:“这是转运使督查地方官员的职责, 如果指摘那些微末小事, 那是普通官吏都能做得到的, 何必用我去做呢!”征召入朝拜为右正言, 暂时兼任礼部贡院官职。当时上封奏事的人请求罢除有司糊名考士的方法, 以及改变文章的风格, 使考试的文章豪放不羁来因袭唐代的风格。杨察认为:“防禁一旦突破, 那么请托之风又会兴起。况且文章无论今昔, 只以其纲要作为根本, 如果任由其放纵, 也不是唐代科举选士之法。”先前的议论于是搁置下来。
            晏殊执掌朝政, 因为要回避岳父, 调为龙图阁待制。母亲去世而离职, 服丧期满, 授官翰林学士, 并暂时代理开封府知府。议论国事无所避讳。适逢下诏推荐御史, 杨察提议:“御史台的官员供奉殿中, 巡查检举不法官员, 一定是通古今治乱的正直之臣才行。现在推荐的标准太细, 因公务犯错误和发生一些不值得计较的小事, 都弃置不加选用, 恐怕才能卓越的人, 或许要有所遗漏。”御史何郯因为所揭发的事情没得到落实, 中书省询问情况。杨察又说:“御史这一官职, 先例允许根据传闻向上检举;即使所说的不恰当, 自然由朝廷采纳选择。现在因在是与不是之间, 就被责问, 臣担心御史台的谏官会害怕获罪而沉默不语, 这不是用来广开言路的做法。”又因为多次议论政事而触犯了宰相陈执中。
            不久, 三司户部判官杨仪因为走门路而被贬官, 杨察也犯有先前在府中把重刑判为笞刑的过错, 虽然革去官职, 还是遣放到信州任知州。后来又调任到扬州, 两次升迁任礼部侍郎, 又暂时掌管开封府, 后又任职翰林学士, 兼管三司使。内侍杨永德在皇上面前诋毁杨察, 主理刑狱的三司(御史大夫、中书、门下)有诉讼案件, 讼辞中牵连到卫士, 杨察因此请求辞去三司职务。过了一年, 又以本官担任三司使。吃钟乳(中药名)超过了剂量, 得毒疮病而死。
            杨察有漂亮的风度仪表。从小死去父亲, 七岁才能够说话, 他的母亲有一些文化, 曾经自己教他。写文章很敏捷, 他写的制诰, 开始好像没有下心思;等到稿子写成, 文字都典雅得体, 被当世人称道。遇到事情明达有决断, 处理政事勤奋, 即使事情很多也高兴地处理而不厌烦。毒疮刚发作时, 还入朝应对, 商量财物货利的事, 回家后就十分疲惫, 人们认为是他过于劳神的缘故。

        相关练习:《宋史·杨察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关文言文
        《宋史·庞安时》 宋史《苏轼列传》(一)
        宋史《苏轼列传》(二)宋史《苏轼列传》(三)
        宋史《苏轼列传》(四)宋史《苏轼列传》(五)
        宋史《苏轼列传》(六)宋史《苏轼列传》(七)
        宋史《苏轼列传》(八) 宋史《苏轼列传》(九)
        宋史《苏轼列传》(十)宋史《苏轼列传》(十一)
        宋史《苏轼列传》(十二)宋史《苏轼列传》(十三)
        宋史《苏轼列传》(一)a宋史《苏轼列传》(二)a
        《宋史·苏洵传》《宋史·苏洵传》(二)
        《宋史·苏洵传》(三)《宋史·苏洵传》(四)
        宋史《侯可》宋史《辛弃疾传》
        宋史·列传第二十二《张昭》《刘安世为谏官》
        《记旧本韩文后》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李清照《如梦令》《愚溪诗序》
        《大道之行也》《回乡偶书》原文翻译及注解
        《订鬼》《召公谏厉王弭谤》
        《纪昌学射》《短歌行》
        《陌上�!� 《论语》十则·
        《荷蓧丈人》《望岳》
        杜牧《江南春》黄庭坚《诉衷情》
        《上邪》《饮马长城窟行》
        白居易《长恨歌》温庭筠《商山早行》
        《游山西村》袁中道《游岳阳楼记》
        《前赤壁赋》王维《汉江临泛》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唐诗三百首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题库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