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原文及翻译

        宋史
        原文:
            仁宗嘉祐五年五月, 召王安石为三司度支判官。安石, 临川人, 好读书, 善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 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 授淮南判官。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 出息以偿, 俾新陈相易, 邑人便之。寻通判舒州。文彦博荐安石恬退, 乞不次进用, 以激奔竞之风。召试馆职, 不就。欧阳修荐为谏官, 安石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 复言于朝, 用为群牧判官, 又辞。恳求外补, 知常州, 移提点江西刑狱。与周敦颐相遇, 语连数日夜, 安石退而精思, 至忘寝食。先是, 馆阁之命屡下, 安石辄辞不起, 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 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 唯患其不就也。及是, 为度支判官, 闻者莫不喜悦。安石果于自用, 于是上“万言书”, 大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 风俗日以衰微, 患在不知法度, 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 法其意而已。法其意, 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 嚣天下之口, 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 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末, 未尝以财不足为患也, 患在治财无其道耳。在位之人才既不足用, 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 社稷之托, 封疆之守, 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 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 明诏大臣, 为之以渐, 期合于万世之变。臣之所称, 流俗之所不讲, 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上览而置之。吕祖谦曰:安石变法之蕴, 亦略见于此书。特其学不用于嘉祐, 而尽用于熙宁, 世道升降之机, 盖有在也。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译文:
            仁宗嘉祐五年五月, 召王安石担任三司度支判官之职。王安石, 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喜欢读书, 擅长写文章。曾巩曾经带他(王安石)写的文章给欧阳修看, 欧阳修为王安石传播声名;他考中了进士第一名, 被授予淮南判官之职。按照宋初旧制, 地方官员任期满后, 允许向朝廷呈现文章申请考取阁职, 唯独王安石放弃了这个机会, 被调任鄞县。到任后, 他修筑堤堰, 浚治陂塘, 使水陆交通得到方便。把官谷借贷给百姓,秋后百姓加些利息偿还,使官仓中的陈谷能够换新粮, 鄞县的百姓也感到方便。不久, 他调任为舒州通判。当时文彦博向朝廷推荐王安石, 说他淡泊名利, 请求越级提拔, 以此来遏制为名利而奔走竞争的风气。不久他通过朝廷考试而被选任为馆职, 王安石没有去上任。欧阳修推荐他为谏官, 他以祖母年事已高为理由而推辞。欧阳修又把王安石需要俸禄养家的情况向朝廷说明了, 于是朝廷任命他为群牧判官, 他又推辞不上任。他向朝廷恳求外调为地方官员, 担任常州知州, 调任提点江西刑狱。王安石与周敦颐相遇, 接连交谈几个日夜, 王安石回去后深入地思考, 至于废寝忘食。先前, 馆阁的命令多次下发王安石总是推辞不接受, 士大夫们认为他无意于仕途, 遗憾无缘结识王安石;朝廷每次想要任命他一个官职, 总是担心他不愿接受。等到他就任度支判官, 听闻的人没有不高兴的。王安石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 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 大意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 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 毛病在于不知法度, 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 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 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 就不至于惊扰天下的人的视听, 也不至于使天下舆论哗然, 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 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 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 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 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 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 国家的托付, 疆域的�;�, 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 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 明文诏令大臣, 逐渐采取措施, 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 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 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是这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宋仁宗读过之后放置在一旁。吕祖谦评价说:“安石变法的事理深奥之处, 在这封言事书中大致有所显现。”只不过他的见解没有在宋仁宗时候被采纳, 而到宋神宗的时候才被完全采纳, 人世间的兴衰变迁沉浮的关键, 大概还是存在的。 


        相关练习:《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关文言文
        《宋史·张运传》《宋史·陈尧叟传》
        《宋史·李纲传》《宋史·石公弼传》
        《宋史·陆游传》《宋史·王遂传》
        《破瓮救友》《宋史·赵与欢传》
        《宋史·李昉传》《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
        《宋史·薛向传》《宋史·慎从吉传》
        《宋史·苏元老传》《宋史·王琪传》
        《宋史·任中正传》《宋史·宋敏求传》
        《宋史·魏杞传》《宋史·柴中行传》
        《宋史·陈瓘传》《宋史·赵开传》
        《宋史·尹洙传》《宋史·鲜于侁传》
        《宋史·洪迈传》《宋史·倪思传》
        《宋史·李允则传》《宋史·吕公弼传》
        《宋史·陆秀夫传》《宋史·孙道夫传》
        《宋史·滕宗谅传》《宋史·李建中传》
        《宋史·苏颂传》(二)《宋史·郑居中传》
        《宋史·谭延美传》《宋史·王随传》
        《宋史·张载传》(二)《宋史·孙何传》
        《宋史·徐元杰传》《宋史·张佶传》
        《宋史·王禹偁传》《宋史·张琼传》
        《宋史·刘筠传》《宋史·张珏传》
        《宋史·赵普传》(二) 《宋史·李璧传》
        《宋史·王安中传》《宋史·荆嗣传》
        《宋史·王涣之传》《宋史·夏守赟传》
        《宋史·李肃之传》《宋史·赵振传》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