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答顾东桥书》原文及翻译
| | | 王阳明 原文: ①来书①云:“所喻知行并进, 不宜分別前后, 即《中庸》‘尊徳性而道问学’之功, 交养互发, 内外本末, 一以贯之之道。□工次第, 不能无先后之差, 如知食乃食, 知汤乃饮, 知衣乃服, 知路乃行, 未有不见是物, 先有是事。此亦毫厘倏忽之间, 非谓有等今日知之, 而明日乃行也。” ②既云“交养互发, 内外本末, 一以贯之”, 则知行并进之说无复可疑矣。又云“工夫次第, 不能无先后之差”。无乃自相矛盾已乎?知食乃食等说, 此尤明白易见。但吾子②为近闻障蔽, 自不察耳。夫人必有欲食之心, 然后知食, 欲食之心即是意, 即是行之始矣。食味之美恶, 必待入口而后知, 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必有欲行之心, 然后知路, 欲行之心即是意, 即是行之始矣。路岐之险夷, 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 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岐之险夷者邪?知汤乃饮, 知衣乃服, 以此例之, 皆无可疑。若如吾子之喻, 是乃所谓不见是物而先有是事者矣。吾子又谓“此亦毫厘倏忽之间, 非谓截然有等今日知之, 而明日乃行也”。是亦察之尚有未精, 然就如吾子之说, 则知行之为合一并进, 亦自断无可疑矣。 (选自王阳明《传习录》) [注]①书:文中指信 ②吾子:尊称, 您 译文: 你信中说:“你所说的知行应该并举, 不应该分为前后两步, 就是《中庸》中说的‘尊德行而道问学’两种功夫互相存养, 互相激发, 本心和外物本来就是一个整体, 不可分割。然而修行的功夫有个先后顺序, 不可能没有先后的区别, 就像知道是事物才会吃, 知道是汤羹才会喝, 知道是衣服才会穿, 知道是路才会走在上面。从来没有还没见到事物就先做事的。这中间的先后顺序也是瞬间微妙的, 不会截然分明的, 不像今天知道了事物, 明天才去实践那样。” 既然说“交养互发, 内外本末一以贯之”, 那么知行并举的说法就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了。又说:“功夫次第, 不能无先后之差”, 这难道不是自相矛盾吗?“知食乃食”等说法, 尤其显而易见。但是你被朱熹先生说的知先行后的观点所蒙蔽, 而自己不曾察觉。人必然有想吃东西的心, 然后才会去认识食物, 想吃的心就是意念, 也就是行动的开始。食物口味的好坏, 一定要等到入口之后才知道, 哪有不尝一尝就已经预先知道食物味道的好坏呢?一定先有想走的心, 然后才会去认识路, 想走的心就是意念, 也就是行走的开始。路途的坦荡险峻, 必须亲身行走过之后才能知道, 哪里有还没有走过就预先知道路途的坦荡险峻的呢?“知汤乃饮, 知衣乃服”以此类推, 都没有什么可怀疑的。如果如你说的那样, 才正是“不见是物而先有事”。你又说“此亦毫厘倏忽之间, 非谓截然有等, 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 这也是你体察还不够精确。然而就像你所说的, 那么知和行并举也肯定没有什么好怀疑的。
相关练习:王阳明《答顾东桥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