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新唐书·王志愔传》原文及翻译

        新唐书
        原文:
            王志愔, 博州聊城人。擢进士第。中宗神龙中, 为左台侍御史, 以刚鸷为治, 所居人吏畏詟, 呼为“皂雕”。迁大理正, 尝奏言:“法令者, 人之堤防, 不立则无所制。今大理多不奉法, 以纵罪为仁, 持文为苛, 臣执刑典, 恐且得谤。”遂上所着《应正论》以见志, 因规帝失。又言:“刑赏二柄, 惟人主操之。故曰:‘以力役法者, 百姓也;以死守法者, 有司也;以道变法者, 君上也。’魏游肇为廷尉, 帝私敕肇有所降�。刂床淮�, 曰:‘陛下自能恕之, 岂可令臣曲笔也。”’又言:“为国当以严致平, 非以宽致平。严者, 非凝网重罚, 在人不易犯而防难越也。”又言:“汉武帝甥昭平君杀人以公主子廷尉上请帝垂涕曰法令者先帝之所造也用亲故诬先帝法吾何面目入高庙乎?’卒可其奏。隋文帝子秦王俊为并州总管, 以奢纵免官。杨素曰:‘王, 陛下爱子, 请赦之。’帝曰:‘法不可违, 若如公意, 我乃五儿之父, 非兆人之父, 何不别制天子子律乎?故天子操法有不变之义。”凡数千言, 帝嘉之。
            景云初, 以左御史中丞迁大理少卿。时诏用汉故事, 设刺史监郡, 于天下剧州置都督, 选素威重者授之。遂拜志愔齐州都督。徙汴州, 封北海县男。太极元年, 兼御史中丞内供奉, 实封百户。出为魏州刺史, 改扬州长史。所至破碎奸猾, 令行禁信, 境内肃然。
            开元九年, 帝幸东都, 诏留守京师。京兆人权梁山妄称襄王子, 与左右屯营官谋反, 自称光帝, 夜犯长乐门, 入宫城, 将杀志情, 志愔逾垣走, 而屯营兵悔, 更斩梁山等自归, 志愔惭悸卒。
        (选自《新唐书·王志愔传》)


        译文:
            王志愔, 是博州聊城人。考中进士科。中宗神龙年间, 任左台侍御史, 以刚正强硬之风执法, 下属官吏畏惧他, 称他为”皂雕”。升任大理正, 曾上奏说:”法令, 是约束人们的堤防, 不制定法令, 人们就无所制约。如今大理寺官员经常不守法, 将放纵犯罪当作仁慈, 把坚持依照法律条文办事视为苛刻, 臣执掌法典, 恐怕将会受到诽谤。”于是献上所撰的《应正论》来表达他的志向, 以规劝皇帝的过失。又说:“赏罚这二种权力, 只有君主掌握它。所以说:“用力气遵行法律的, 是百姓;用死来严守法律的, 是主管部门;用依循天道来改变法律的, 是君主。‟北魏时游肇任廷尉, 魏宣武帝私下敕令游肇有所宽�。握刂匆獠淮�, 说:“陛下自己就能宽恕他, 怎么可以叫臣徇情枉法呢?‟”又说:“治国应当以严法达到太平, 不能以宽法达到太平。严法, 不是指苛刑重法, 而是在于叫人不轻易犯法, 而且难以逾越已有的规范。”又说:“汉武帝的外甥昭平君杀了人, 因为他是公主之子, 廷尉请示皇帝, 皇帝流着泪说:“法令, 是先帝所制定的, 因是亲戚而损害先帝之法, 我还有什么脸面进入高庙呢?‟最终同意了廷尉的奏请。隋文帝子秦王杨俊任并州总管, 因奢侈放纵而被免去官职。杨素说:“秦王, 是陛下的爱子, 请赦免了他。”隋文帝说:“法令不可以违背, 如果按照你的意思, 我只是五个儿子之父, 不是天下百姓之父, 为什么不另外制定天子儿子的法律呢?”所以天子执法具有不可变更的含义。”共数千字, 受到皇帝的称赞。
            景云初年, 王志愔由左御史中丞迁任大理少卿。当时朝廷下诏采用汉代旧制, 设刺史监郡, 在天下重要的州设都督, 选拔平时威望高的人去担任。于是拜授王志愔为齐州都督。移任汴州, 封北海县男。太极元年, 兼御史中丞内供奉, 实封食邑一百户。出任魏州刺史, 改任扬州长史。所到之处打击奸猾, 使禁令通行守信, 境内治安秩序井然。
            开元九年, 皇帝巡幸东都, 下诏命王志愔留守京师。京兆人权梁山谎称是襄王之子, 与左右屯营官谋反, 并自称光帝, 夜里进犯长乐门, 进入宫城, 准备斩杀王志愔, 王志愔翻墙逃跑, 而屯营士兵悔悟, 反过来杀掉权梁山等人后自行返回营地, 王志愔因惭愧恐惧而死。

        相关练习:《新唐书·王志愔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关文言文
        《新唐书·曹确传》《新唐书·萧遘传》
        《新唐书·李百药传》《新唐书·太宗本纪》
        《新唐书·杜牧传》《新唐书·孙思邈传》
        《新唐书·王承元传》《新唐书·韩思复传》
        《新唐书·岑文本传》《新唐书·令狐楚传》
        《新唐书·李杰传》《新唐书·魏元忠传》
        《新唐书·李德裕传》《新唐书·房玄龄传》
        《新唐书·李大亮传》《新唐书·裴遵庆传》
        《新唐书·郑畋传》《新唐书·李泌传》
        《新唐书·罗士信传》《新唐书·贾至传》
        《新唐书·韦云起传》《新唐书·白敏中传》
        《新唐书·董昌传》《新唐书·李邕传》
        《新唐书·孔述睿传》《新唐书·贾耽传》
        《新唐书·颜真卿传》(二)《新唐书·张文瓘传》
        《新唐书·韦昭度传》《新唐书·苏颋传》
        《新唐书·王聈传》《新唐书·吴兢传》
        《新唐书·李勉传》《新唐书·韦温传》
        《新唐书·韩愈传》《新唐书·高仁厚传》
        《新唐书·裴漼传》《新唐书·第五琦传》
        《新唐书·苏烈传》《新唐书·姚瑞传》
        《新唐书·王凝传》《新唐书·韦澳传》
        《新唐书·薛讷传》《新唐书·太宗文德颇圣皇后长孙氏》
        《新唐书·魏谟传》(二)《新唐书˙韦承庆传》
        《新唐书·魏徵传》《新唐书·马燧传》(二)
        《新唐书·张茂昭传》《新唐书·韩弘传》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