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原文及翻译
|
| 王文诰 原文: 苏过字叔党, 轼季子也, 与迨同母生。性至孝, 母卒未免丧, 从轼迁岭海, 以远去母殡为恨, 手书经藏申罔极之痛, 轼记其事。及赴儋耳, 市无肉或至累日, 轼惟食芋饮水, 杜门送日。过无以为养, 乃变煮芋法为玉糁羹, 轼甘之而喜为赋诗, 其能养老类如此。又尝叹过夫妇孝, 亦见于诗也。后知郾城令, 以法令罢。起为中山倅, 从其帅陈公游天宁寺, 题名寺壁, 作《登城口号》诗。时宣和五年九月七日也。迈、迨为诗, 文字皆有家法。过于画亦续一灯。及卒, 晁说之志其墓。过有传, 此乃补史所不备云。 ——摘自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 译文: 苏过字叔党, 是苏轼最小的儿子, 与苏迨同母所生。性至孝, 母亲去世还未除丧, 就跟从苏轼迁谪到岭海, 因远离没有营办母亲的而终身遗憾, 亲手书写经藏表达自己无边的痛楚, 苏轼记下了他的事。等到奔赴儋耳, 无钱买肉有时竟达几天, 苏轼只能吃芋头喝水, 关起门来度日。苏过没有办法奉养父亲, 于是改变了煮山芋的方法做成玉糁羹, 苏轼很喜欢吃并高兴地为此写了一首诗, 他能很好的赡养老人大都像这样。苏轼又曾感叹苏过夫妇孝顺, 也在诗中有所显现。苏过后来做郾城令, 因为法令而罢职。又起用为中山倅, 跟从他的主帅陈公到天宁寺游览, 在寺壁题名, 作了《登城口号》诗。当时是宣和五年九月七日。苏迈、苏迨写诗, 文字都有苏家章法。苏过在书画方面也能继承苏家衣钵。等到苏过去世, 晁说之给他的墓做墓志铭。苏过有传记, 这是补史所不具备的。 ——摘自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