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顾炎武传》原文及翻译
|
| 清史稿 原文: 顾炎武, 字宁人, 原名绛, 昆山人。明诸生。生而双瞳, 中白边黑。读书目十行下。见明季多故, 讲求经世之学。明南都亡, 奉嗣母王氏避兵常熟。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 炎武及归庄①从之。鲁王授为兵部司务, 事不克, 幸而得脱, 母遂不食卒, 诫炎武弗事二姓。唐王以兵部职方郎召, 母丧未赴, 遂去家不返。炎武自负用世之略, 不得一遂, 所至辄小试之。垦田于山东长白山下, 畜牧于山西雁门之北、五台之东, 累致千金。遍历关塞, 四谒孝陵, 六谒思陵, 始卜居陕之华阴。谓“秦人慕经学, 重处士, 持清议, 实他邦所少;而华阴绾毂关河之口, 虽足不出户, 亦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一旦有警, 入山守险, 不过十里之遥;若有志四方, 则一出关门, 亦有建瓴之便”。乃定居焉。 生平精力绝人, 自少至老, 无一刻离书。所至之地, 以二骡二马载书, 过边塞亭障, 呼老兵卒询曲折, 有与平日所闻不合, 即发书对勘。或平原大野, 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尝与友人论学云:“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 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 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 皆有耻之事也。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炎武之学, 大抵主于敛华就实。凡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之属, 莫不穷原究委, 考正得失, 撰《天下郡国利病书》百二十卷;别有《肇域志》一编, 则考索之余, 合图经而成者。精韵学, 撰《音论》三卷。又《易音》三卷, 《唐韵正》二十卷, 《古音表》二卷, 《韵补正》一卷。而《日知录》三十卷, 尤为精诣之书, 盖积三十馀年而后成。其论治综核②名实, 于礼教尤兢兢。谓风俗衰, 廉耻之防溃, 由无礼以权之。常欲以古制率天下。清初称学有根柢者, 以炎武为最, 学者称为亭林先生。又广交贤豪长者, 虚怀商榷, 不自满假。 康熙十七年, 诏举博学鸿儒科, 又修明史, 大臣争荐之。以死自誓。二十一年卒, 年七十。 摘编自《清史稿·顾炎武传》 【注释】①归庄:顾炎武朋友, 明末清初书画家、文学家。②核:检验、查核。 译文: 顾炎武, 字宁人, 原名绛, 昆山人。明朝秀才。出生就有两个瞳孔, 中间是白的, 旁边是黑的。读书一目十行。看到明朝末年多变乱, 追求治国安邦的学问。明朝南都(即南京)陷落后, 侍奉嗣母王氏到常熟躲避战乱。昆山县令杨永言发起义兵, 顾炎武和归庄也跟随参加了。鲁王授予他兵部司务一职, 起义没有成功, 他侥幸逃脱, 嗣母于是绝食而亡, 告诫顾炎武不要侍奉两个朝代(不事清朝)。唐王用兵部职方郎的职位召唤他, 他因为母亲的丧事没有前往, 之后离开家乡再也没有返回了。顾炎武认为自己具有经世致用的谋略, 不能够得到实现, 所到之处就小小的尝试一下。他曾在山东长白山下开垦农田, 又曾在山西雁门北面、五台山东面放牧, 积累千金。他走遍了边关要塞, 四次拜谒明孝陵, 六次拜谒明思陵, 才选择在陕西的华阴住下来。他说“秦地的人民仰慕经学, 尊重有才之人, 喜评天下人物和政治, 确实是其他地方所少见的;华阴控扼潼关和黄河的路口, 即使足不出户, 也能见到天下人物、听到天下的事情。一旦有警讯, 进山把守险要的地方, 不过只有十里路的距离;如果有志于四方, 那么一出潼关的关门, 也有居高临下势不可挡的便利”。因此在这里定居了。 顾炎武生平精力过人, 从少年到老年, 没有一时一刻离开书本。他所到的地方, 常常用二头骡子二匹马运载书籍, 经过边境要塞和驻兵的堡垒, 就叫来老兵向他们询问当地事情的曲折经过, 凡是有跟平时听到的不符的地方, 就取出随身带的书籍查对;如果是在平原旷野, 就在马鞍上默读各种经书的注疏。曾经和朋友探讨做学问时说:“我所认为的圣人之道该怎么理解呢?就是要做到‘广博地学习文化知识, 自己立身处世要有羞耻之心’。从自己个人的事到天下国家大事, 都是该学习的事情。从父子、君臣、兄弟、朋友等人伦相处到出入、往来、辞受、取与等社会交往, 都是该怀有羞耻之心的事情。士人如果不先谈羞耻之心, 那么就是一个没有根基的人;如果不崇尚古道博学广闻, 那么所做的就是空虚的学问。凭一个没有根基的人去讲空虚的学问, 我看他每天好像都在研究先圣的学问实际上却离他们越来越远了啊。” 顾炎武的学问, 大都是主张收敛浮华而追求真实。大凡国家典章制度、府县旧制、天文观测, 河工漕运军事农桑等等, 无不极力探究事情原委, 考证利弊得失, 他撰写了《天下郡国利病书》一百二十卷。另外有一本《肇域志》, 则是考订思索之外, 糅合图经编著而成的。他精通韵学, 撰写有三卷《音论》。还撰写有《易音》三卷, 《唐韵正》二十卷, 《古音表》二卷, 《韵补正》一卷。而所著《日知录》三十卷, 更是他学术造诣最高的书, 因为是累积了三十多年而后写成。他论说政治要综合核实表象与实际是否相符, 对于礼义教化更是小心慎重, 认为社会风气衰落、廉耻之心溃败, 是由于没有礼义来制衡人们, 常常想用古代的礼制统率天下。清代初年称学问有根基的人, 顾炎武是最上等, 学者称他为亭林先生。他广泛交接贤士豪杰德高望重的人, 虚怀若谷来讨论学问, 从不自大自满。 康熙十七年, 朝廷诏举博学鸿儒科, 又修纂《明史》, 大臣们争相举荐他。他誓死不从。康熙二十一年去世, 享年70岁。
相关练习:《清史稿·顾炎武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