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介夫传》原文及翻译
| | | 沈周 原文: 介夫者, 姓疏名介。介为人茂躯干, 濯秀可爱, 有介然于世者。其先居赵魏之郊, 从树艺以生, 子孙甚衍盛, 至介始徙宋。久之, 由司城子罕以见宋王, 王曰:“若寓宋之土地, 几世于兹矣, 请明告我。”对曰:“介窃居王土, 覃及雨露, 欣荣不已, 敢不结束以进, 修敬于地主以投知也。臣虽一介之微, 然可以御馑可以资俭可以补民生王能味臣言享臣用则臣不为无利于宋利苟无足用味无足享臣请退而从鲁之仲尼取曲肱之乐亦素愿也。” 王曰:“聚蔬之材, 寡人何敢失之?”遂命从事于阳门, 兼修俎豆事, 日与王祝, 有宴必偕。 王曰:“舍卿不足为食, 犹不得其酱不食。”乃以介酱呼之。介闻之, 辍食而发叹。王曰:“食以忘忧, 奚以叹为?”曰:“酱, 醢也, 子路尝醢矣。自顾菲�。伦愕蓖踔劝�。且八珍在前, 九鼎在侧, 甘脆之入其口滋焉, 一旦厌饫及夫菲�。蛉菸匏�!是故叹发于不得已也。然君子之腹虚以容, 小人之心足以肆, 愿王以君子广大之腹, 毋芥蒂于小人之心, 斯得永持厥终之道。”王善其言, 居常服绿, 因赐紫茸裘以旌之。 及卒, 子罕哭之哀。时晋有事于宋, 觇其爱士, 返兵却功, 宋获以全。君子悟酱为将, 虽其死而尚使宋人不绝噍食。宋人德介谋, 貌而祀之。 其后介子推又从晋, 晋以其先人之闻纳之。公子重耳出奔, 推从焉。适曹绝食, 推将割股肉芼羹以进。公子止曰:“亡人之在远也, 以有先生为御, 犹有旨蓄而弗知其冬也。今先生轸念亡人之口腹, 伤己以饱人, 亡人弗以为饱, 愿先生自爱, 毋易体肤也。”推卒割之。后公子归伯第, 赏有功而不及推。推之客歌于宫门曰:“茅之拔兮, 茹亦及之;吐其茹兮, 忘往之饥。”王悔, 追赏推。推逃于绵上山, 曰:“我非买菜而求益者也。”誓不出。王筮而求之, 得鼎, 曰:“烹饪之象, 且傅说以调, 伊尹以烹, 我将获贤者之辅。”遂火其山以胁之出, 推就焚而死。 人谓其介有跨灶风。为说者曰:介在宋则宋利, 推在晋则晋利, 譬之食于蔬, 可以化壅通积, 养胃以滋人, 于人不可以少。君子于是乎采录其父子焉。 译文: 介夫, 是疏姓后人, 名介。介夫身材挺拔, 相貌清朗秀美, 与众不同。他的祖先住在赵魏封邑附近, 以种植栽培为生, 子孙很多, 繁衍不已, 到了介夫这一代才迁徙到宋国居住。后来, 介夫通过司城子罕拜见了宋王, 宋王说:“你寄居在我们国家, 在这里住了几代了?请明确告诉我。”介夫回答说:“我私自迁居到您的国家, 且深受您的恩泽, 家业兴旺, 我怎敢不装束整齐郑重地来拜见您, 向我寄居之地的主人表达敬意以加深了解呢?我虽然只是一个卑微之人, 但是我的种植技艺可以用来应对饥荒, 供给歉收的百姓, 补足百姓生活来源;如果大王您能考虑我说的话, 发挥我的技艺, 那么我不见得对宋国没有好处。如果您觉得我的技艺没有用处, 我的话不必考虑, 那请允许我回去效仿鲁国的孔子, 过清贫而快乐的生活, 这也是我向来的愿望。”宋王说:“擅长种植的人才, 我怎么敢错过呢?”于是任命他在阳门处理政事, 并且参与祭祀宴飨事宜, 每天陪同宋王祭祀, 宋王有宴饮之事也一定随同前往。 宋王说:“我现在没有你就吃不好饭, 就像没有酱就吃不好饭一样。”于是称呼介夫为“介酱”。介夫听到了, 停止吃饭而叹气。宋王说:“吃着美食能忘记忧愁, 你为什么还要叹气呢?”介夫说:“酱, 就是肉酱�。勇肪驮欢绯扇饨炊�。我自念德才浅陋, 怎能当得起大王的厚爱。况且您面对着山珍海味, 每天享用着美味佳肴, 如果有一天您厌倦了美食, 也厌倦了我, 我就没有容身之地了!因此不由得叹气啊。然而有德行修养的人胸怀宽广且包容, 见识短浅的人求足而放纵, 希望大王您能保有君子的宽广胸怀, 不受浅陋小人的影响, 这就找到了永保国运的办法。”宋王赞许他说的话, 介夫平时常穿绿色袍服, 宋王便赐给他品级较高的紫色皮衣来褒奖他。 到介夫去世的时候, 子罕哭得很悲痛。当时正赶上晋国对宋国发动战争, 窥探出宋国爱惜士人, 于是退兵, 放弃了战果, 宋国得以保全。有识之士因此悟出“酱”其实是将领, 介夫虽然身死, 还使宋国人得以生存。宋国人感激介夫的影响, 为他画像, 供奉纪念他。 他的后人介子推又跟从晋国王室, 晋国因为他父亲的名声接纳了他。晋国公子重耳避乱出逃, 介子推追随着他。到曹国时断了粮, 介子推要割下腿上的肉炖野菜肉汤呈给重耳。重耳阻止说:“我这逃亡的人远在他乡, 把拥有先生您作为保障, 就像贮存有美食就不怕寒冬了。现在先生您忧心我这逃亡者吃不饱肚子, 就要伤害自己来喂饱我, 我不觉得这样我就能吃饱, 希望先生您爱惜自己, 不要伤害自己的身体啊。”介子推最终还是割下了腿肉。后来公子回到晋国即位, 封赏有功之人却没有赏到介子推。介子推的门客就在王宫门口唱道:“茅草被拔出来�。卟艘脖磺A虐纬隼�;吃饱了就吐出了菜�。舜忧鞍す�。”晋王听了后悔了, 要补赏介子推。介子推逃到了绵上之山, 说:“我不是争多嫌少的人。”立誓不出山受赏。晋王占卦求助, 得到“鼎”形, 就说:“这是烹饪的象征, 况且傅说、伊尹像调合鼎中之味一样治理国家, 这说明我将获得贤者辅佐啊。”于是晋王命人火烧绵山来逼迫介子推出山, 介之推不肯就范, 最终被烧死在山上。 人们评论介子推有胜过其父介夫的风范。评论者说:介夫在宋国宋就得利, 介子推在晋国晋就得利, 就好像食物中的蔬菜, 可以用来消积化食, 养胃补人, 对于人是不可缺少的食物。有识之士因此搜集记录了他们父子的事�!� 【补充注释】 ①俎豆:俎和豆, 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 亦泛指各种礼器。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 ②树艺:亦作“ 树蓺 ”, 种植、栽培。《周礼·地官·大司徒》:“辨十有二壤之物, 而知其种, 以教稼穑树蓺。” ③厥终:结果。出自《尚书》:“慎厥终, 惟其始, 终以不困;不惟厥终, 终以困穷。”意为“谨慎地对待事情的开始, 也谨慎地对待事情的结局, 这样才不会最终招致困窘;若不考虑事情的结局, 最终一定会陷入困窘的境地。” ④噍(jiào):咀嚼, 吃。 ⑤芼(mào):可供食用的水草或野菜。芼羹:菜肉羹。 ⑥旨蓄:贮藏美味的食品。 ⑦轸(zhěn)念:深深思念。 ⑧买菜求益:比喻争多嫌少。《高士传·严光》:“买菜乎?求益也。” ⑨傅说以调, 伊尹以烹:调指调鼎, 调和鼎中之味。比喻治理国家, 又比喻宰相之职。傅说和伊尹都是殷商时期著名的贤臣。 ⑩跨灶:马前蹄的空处名叫“灶门”, 跨灶本指骏马奔驰时后蹄印反而处在前蹄印之前, 引申为儿子胜过父亲。
相关练习:沈周《介夫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