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拽梯郎君祠记》原文及翻译
| | 顾炎武 原文: 忠臣义士, 性也, 非慕其名而为之。名者, 国家之所以报忠臣义士也。报之而不得其名, 于是姑以其事名之, 以为后世之忠臣义士者劝, 而若人之心何慕焉, 何憾焉。平原君朱建之子骂单于而死, 而史不著其名;田横之二客自刭以从其主, 而史并亡其姓。录其名者而遗其晦者, 非所以为劝也。 余过昌黎, 其东门有拽梯郎君祠, 云:方东兵①之入遵化, 薄京师, 下永平而攻昌黎也, 俘掠人民以万计, 驱使之如牛马。是时昌黎知县左应选与其士民婴城固守, 而敌攻东门甚急。是人者为敌舁云梯至城下, 登者数人将上矣, 乃拽而覆之,其帅磔诸城下。积六日不拔, 引兵退, 城得以全。事闻, 天子立擢昌黎知县为山东按察司佥事, 丞以下迁职有差。又四年, 杨公嗣昌以巡抚至, 始具疏上请, 邑之士大夫皆蒙褒叙, 民兵死者立祠祀之。而杨公曰:“是拽梯者, 虽不知何人, 亦百夫之特。”乃请旨封为拽梯郎, 为之立祠。 呜呼!吾见今日亡城覆军之下, 其被俘者, 虽以贵介之子, 弦诵之士, 且为刈薪刍、拾马矢不堪其苦, 而死于道路者何限也。而郎君独以其事著。吾又闻奢寅②之攻成都也, 一铳手在贼梯上, 得间向城中言曰:“我良民也, 贼以铁锁系我守梯, 我仰天发铳, 未尝向官军也, 今夜贼饮必醉, 可来救我。”官军如其言, 夜出斫营, 贼无得脱者, 而铳手死矣。若然, 忠臣义士岂非本于天性者乎? 郎君之祠且二十余年, 而幸得不毁, 不为之记, 无以传后。张生庄临亲其事者也, 故以其言书之。 【注】①明朝崇祯三年, 清兵入侵关内, 直扑昌黎, 遭到昌黎军民的英勇抵抗。东兵, 即指清军。 ②明朝末年在西南地区叛乱的彝族将领。 译文: 忠臣义士出自天性, 并不是因羡慕名声而这样做的。名誉, 是国家用来回报那些忠臣义士的, 回报但是又不知道他们的名字, 于是就暂且用他们的事迹来命名, 以此来作为后来的忠臣义士奖励的榜样, 而至于人们心中是有多么的仰慕, 多么的遗憾。平原君朱建的儿子痛骂单于而死, 但史书并没有留下他的名字;田横的两个门客为跟从他自刎而死, 史书也没有留下他们的姓名。记下了有名的人却遗失了那些不为人知的人们, 史书并不能够作为奖励的根据。说忠义必定有名声, 有了名声以后又会产生忠义, 这又不能成为真实情况的依据。 我经过昌黎县, 县城的东门有一座拽梯郎君祠, 有人这样说:当时清兵攻占遵化, 逼近京城, 攻下永平后围攻昌黎, 俘虏了数以万计的百姓, 像牛马一样驱赶他们。这个时候昌黎知县左应选率领全县的官吏百姓环城固守, 敌兵攻打东门非常急迫。有一人给敌兵抬云梯到城墙下, 几个敌兵向上攀爬, 就在将要登上城墙之时, 他就拽倒云梯, 让敌兵全部都摔了下来。敌兵的统帅把他杀死在城墙下。敌兵攻打了六天都没有攻陷昌黎, 只得带领军队退了回去, 昌黎县城得以保全。这件事被上奏朝廷后, 天子立刻提拔昌黎知县为山东按察司, 佥事丞以下官吏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拔。又过了四年, 武陵人杨嗣昌以巡抚的身份到了昌黎, 才写了详细的奏疏上报朝廷, 县城的士大夫都受到了褒奖, 百姓和士兵中战死的三十六人就建立祠堂来祭祀他们。杨先生却说:“这个拽倒敌人云梯的人, 虽然我们不知道他是什么人, 但他却是百人之中最杰出的人物。”他就请求皇帝下旨封他为拽梯郎君, 并给他建立祠堂。 唉!我看见现在城池攻破军队灭亡的时候, 有许多被俘虏的人, 虽然都是官宦子弟, 秀才举子, 他们尚且为敌兵砍柴草, 拾马粪, 不能忍受困苦而死在路途之中不知有多少!而唯独郎君却以他的事迹而闻名。我又听说奢寅在攻打成都之时, 一个火铳手在贼兵的云梯上, 得到空隙向城中的守军说:“我是好人, 贼兵用铁索捆着我让我守住云梯, 我朝天施放火铳, 从来没有打向官军。今天晚上贼兵痛饮必定喝醉, 你们可以前来救我。”官军按照他所说的话, 乘夜色出城劫营, 纵火烧了云梯, 贼兵没有一个逃脱的, 而那个火铳手也死了。像这样, 忠臣义士难道不是出于自己的天性吗? 郎君的祠堂修建将近二十多年了, 庆幸没有毁坏, 不把他的事迹记录下了, 就不能流传后世。书生张庄临, 亲身经历了这件事, 所以我就按他所说的写下了这篇祠记。
相关练习:顾炎武《拽梯郎君祠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