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苏轼《晁错论》原文及翻译(二)

        苏轼
        原文: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 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 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察, 以错为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 而不知错之有以取之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 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 为天下当大难之冲, 而制吴楚之命, 乃为自全之计, 欲使天子自将, 而已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 谁乎?己欲求其名, 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惋而不平者也。当此之时, 虽无袁盎, 错亦不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 而使人主自将, 以情而言, 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 是以袁盎之说, 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 错以身任其危, 日夜淬砺, 东向而待之, 使不至于累其君, 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 虽有百袁盎, 可得而间哉?
        (北宋•苏轼《晁错论》, 有删节)



        译文:
            从前晁错殚精竭虑效忠汉室, 建议景帝削弱山东诸侯各国的实力。于是山东诸侯各国共同起兵, 借着杀晁错的名义。可是景帝没有洞察到他们的用心, 就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兵。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杀身之祸而痛心, 却不明白其中部分原因却是晁错自己造成的。
            七国那样强大, 却突然想削弱它, 他们起来叛乱难道值得奇怪吗?晁错不在这个时候豁出自己的性命, 为天下人承受抵挡大难从而控制吴、楚等国的命运, 却居然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想让景帝御驾亲征平定叛乱而自己留守京城。再说那挑起七国之乱的是谁呢?自己想赢得那个美名, 又怎么能躲避这场患难呢?因为亲自带兵出征极为危险, 留守后方十分安全, 你自己是挑起大难的罪魁祸, 却选择十分安全的事情来做, 把极为危险的事情留给皇上去担当, 这是忠臣义士愤恨不平的原因哪。在这个时候, 即使没有袁盎, 晁错也不可能免于杀身之祸。为什么呢?自己想要留守京城, 却叫皇帝御驾亲征, 按情理来说, 皇帝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 但又不好反对他的建议, 这样正好给袁盎以进谗言的机会, 使他的目的能够得逞。假若吴、楚等七国叛乱时, 晁错豁出性命承担这一危险的平叛重担, 夜以继日像淬火磨刀似的训练军队, 向东边严阵以待, 让自己的君主不至于受到烦忧, 那么皇帝就会充分依靠他而不觉得七国叛乱有什么可怕。纵使有一百个袁盎, 能有机可乘离间他们君臣吗?


        相关练习:苏轼《晁错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焚书·晁错》《晁错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关文言文
        苏轼《书上元夜游》苏轼《谏买浙灯状》
        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全)苏轼《与王定国书》
        《北人学没》《屈到嗜芰论》
        《猪肉颂》苏轼《论书》
        苏轼《游士失职之祸》《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苏轼《钱塘勤上人诗集叙》苏轼《魏武帝论》
        苏轼《墨君堂记》苏轼《与章子厚书》
        《又答王庠书》苏轼《与王庠书》
        苏轼《天石砚铭》苏轼《宋襄公论》
        苏轼《苏廷评行状》苏轼《贾谊论》
        苏轼《滟滪堆赋》苏轼《江瑶柱传》
        苏轼《安国寺记》《儋耳夜书》
        苏轼《屈原庙赋》苏轼《记过合浦》
        苏轼《庄子祠堂记》苏轼《转对条上三事状》
        苏轼《游兰溪》苏轼《论范增》
        苏轼《记与欧公言》苏轼《韩非论》
        苏轼《晁君成诗集叙》苏轼《霍光论》
        苏轼《答谢民师书》苏轼《决壅蔽》
        苏轼《上韩枢密书》《张文定公墓志铭》
        苏轼《墨宝堂记》苏轼《小儿不畏虎》
        苏轼《士燮论》苏轼《论特奏名》
        苏轼《书孟德传后》苏轼《孟轲论》
        苏轼《盖公堂记》阅读练习及答案《记游定惠院》
        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苏轼《跋钱君倚书〈遗教经〉》
        苏轼《滕县公堂记》苏轼《论子胥种蠡》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