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李谔传》原文及翻译
| | | 隋书 原文: 李谔, 字士恢, 赵郡人也。好学, 解属文。谔以属文之家, 体尚轻�。菹嗍π�, 流宕忘反, 于是上书曰: “臣闻古先哲王之化民也, 必变其视听, 防其嗜欲, 塞其邪放之心, 示以淳和之路。故能家复孝慈, 人知礼让, 正俗调风, 莫大于此。江左齐、梁, 竞骋文华之弊甚, 贵贱贤愚, 唯务吟咏。连篇累牍, 不出月露之形, 积案盈箱, 唯是风云之状。世俗以此相高, 朝廷据兹擢士。禄利之路既开, 爱尚之情愈笃。于是闾里童昏, 贵游总角, 未窥六甲①, 先制五言。以傲诞为清虚, 以缘情为勋绩, 以儒素为古拙, 以词赋为君子。故文笔日繁, 其政日乱, 良由弃大圣之轨模, 视无用以为用也。损本逐末, 流遍华壤, 递相师祖, 久而愈扇。 及大隋受命, 圣道聿兴, 屏黜轻�。糁够�。自非怀经抱质, 志道依仁, 不得引预搢绅。开皇四年, 普诏天下, 公私之翰, 并宜实录。其年九月, 泗州刺史文表华艳, 付所司治罪。自是公卿大臣咸知正路, 莫不钻仰坟集, 弃绝华绮, 择先王之令典, 行大道于兹世。 闻外州远县, 仍钟敝风, 选吏举人, 未遵典则。至有宗党称孝, 乡曲归仁, 学必典谟②, 交不苟合, 则摈落私门, 不加收齿;其学不稽古, 逐俗随时, 作轻薄之篇章, 结朋党而求誉, 则选充吏职, 举送天朝。盖由县令、刺史未行风教, 犹挟私情, 不存公道。臣既忝宪司, 职当纠察。若闻风即劾, 恐挂网者多, 请勒诸司, 普加搜访, 有如此者, 具状送台。” 上以谔所奏颁示天下, 四海靡然向风, 深革其弊。谔在职数年, 务存大体, 不尚严猛, 由是无刚謇之誉, 而潜有匡正多矣。以年老, 出拜通州刺史, 甚有惠政, 民夷悦服。后三岁, 卒官。 (取材于《隋书卷六十六·李谔传》) 译文: 李谔, 字士恢, 是赵郡人。(他)喜欢学习, 会写文章。李谔因(当时)写文章的人, 崇尚轻薄的文体, 互相学习效仿, 远离(为文之本)不知返归, 于是上书说: “我听说古代圣王教化百姓, 一定改变他们的所见所闻, 防备他们的嗜好和欲望, 堵住他们的邪恶放荡之心, 把淳厚和谐的道路指给(他们)看。因此能使家家恢复孝顺慈爱, 人人知道礼仪谦让, 匡正民俗, 修正风气, 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了。南朝齐、梁时, 竞相追逐丽文华章的弊病很严重, (不管)高贵、贤明的人, (还是)卑贱、愚拙的人, 都只致力于吟诗咏赋。过多的篇幅叙述(的文字), 不外乎(写些)月亮露珠的形状, 堆积书案、装满书箱(的文字), 只是(描�。┓缭频淖刺�。社会风气以此互相标榜, 朝廷根据这些选拔人才。功名利禄之路既然已被打开, 爱好崇尚(丽文华章的)情况就越加严重。于是, 里巷中的年幼无知者, 显贵家的少年, 还不知道基本的学习内容, 就先写起了诗。把傲慢放诞当作清静虚无, 把抒发情感当作建功立业, 把儒者的品德操行视为古旧笨拙, 把写作辞赋的人视为有道君子。所以, 文笔日益繁复, 时政(却)日益混乱, 确实是由于放弃了圣人的法则, 把无用的东西看作有用的东西。损伤根本, 追逐末节, 流弊遍布华夏大地, 相互学习效仿, 久而久之, 愈加盛行。 当大隋王朝承受天命之后, 圣人之道很快(开始)振兴, 屏退贬黜轻�。ㄖ纾�, 大力阻止华丽虚伪(之习)。假如不是心怀经典, 怀抱朴质, 志存于道, 心依于仁(的人), (就)不能引荐入仕途。开皇四年, 广泛地诏示天下, 官府的、私人的文章书信, 都应该是符合实际的记载。这一年的九月, 泗州刺史所写的公文表章华美艳丽, 被送到有关的部门问罪。自此以后, 公卿大臣都知道了(文章的)正路, 没有谁不深入研究古代典籍, 彻底抛弃华丽绮艳(的文风), 选择先王的完美典籍, 在当今之世倡行大道。 听说边远的州县, 依旧钟爱不良风气, 选取官吏推举人才, 没能遵循典章法则。以至于(那些)被宗族同党称许为孝子, 乡里推举为仁人, 所学必定是经典, 交往而不随意附和(的人), 却被权贵之门排斥摒弃, 不加以录用;那些学习不考察古代事迹, 明辨是非, (而是)追逐时俗, 写轻薄的文章, 结交朋党以谋取声誉(的人), 却被选拔担任官吏职务, 被举荐到朝廷。这大概是因为县令、刺史没有推行风俗教化, 还挟带私情, 不存公正之道(的缘故)。我既然勉强担任御史, 职责就应该举发检察。(但是)如果听到风声就揭发罪状, (又)恐怕触犯刑律的人很多, 我请求勒令各主管部门, 广泛地加以搜寻查访, 如有这样的人, 就写成公文报送御史台。” 皇上把李谔的奏章颁布传示天下, 四海之内一起响应, 大大革除了文风之弊。李谔任职数年, 致力于保持重要的原则, 不崇尚严厉威猛, 因此(他)没有刚强正直的美誉, 但暗中却有很多匡正之功。(李谔后来)因为年纪大了, 出任通州刺史, 很有德政, 少数民族的人都心悦诚服。三年后, 死在任上。
|
|